发际疮

发于项后发际间的化脓性皮肤病。因其好发于项后发际间而得名。发际疮病名首见于《疡科荟萃》。明代《证治准绳》引《刘涓子鬼遗方》谓:“左右发际起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

本病以项后发际处起丘疹、色红坚实,并迅速化脓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毛囊炎。

临床表现

初起项后发际处起丘疹,形如粟米或豆粒,色红坚实,其顶有脓点,自觉痒痛,数日后白色脓头干涸结成黄色脓痂或搔破流出脓水,结痂后痂脱而愈;可伴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初起是一个或多个皮损,逐渐增多、时破时敛,或此起彼伏、反复日久难愈。若脓疱向深处或周围发展,可演变成疖病。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内郁湿热,外受风毒之邪,风热上壅或风湿热相互搏结而成。若正虚邪实、正不胜邪,则迁延日久、郁滞不散,此愈彼起、反复发作。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实证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虚证以益气养阴解毒为主。

证型分类
湿热内阻证:病程较短,症见局部红肿或湿肿,压之外溢脓液、自觉疼痛,愈后或留有瘢痕、此愈彼起,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活血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

气阴两虚证:病程长,疮形似肿非肿、似溃非溃、脓液清晰、自觉疼痛,舌淡红、苔少,脉虚细。治宜益气养阴、和营解毒,方用黄芪蚤休饮加减。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散,加蜜或水调外敷;用颠倒散洗剂或碘伏外搽;有脓点时,可用提脓丹点盖、黄连膏外涂。

预防与调护

饮食忌辛辣鱼腥及肥甘厚腻之品。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及换衣服。衣着应柔软、吸汗,头部油脂分泌旺盛者,配合适当的头皮治疗。积极治疗消渴病等。局部忌挤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