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滞

小儿因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一种胃肠疾病。又称伤食、食积。

积滞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调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年龄较小的小儿尤其婴幼儿。临床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夹杂于其他疾病如感冒、肺炎、疳证之中。预后大多良好。个别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造成气血生化乏源者,可转化为疳证。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作疳”之说。

本病首载于明代《婴童百问·四十九问》:“小儿有积滞,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复睡多困,哭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无禁,粪白酸臭,此皆积滞也。”《保婴撮要·食积寒热》提出:“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明·丁风《医方集宜》指出:“积滞之病,面色萎黄,腹胀浮肿,多睡食少,大便滞涩,小水如油,或吐泻酸臭,皆积之证也。”即为积滞的主要临床表现。《幼幼集成·伤食证治》曰:“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病者……便宜损之,损之者,谓姑之勿与食也,使其自运。经谓伤之轻者,损谷则愈矣;损之不减,则用胃苓丸以调之;调之不减,则用保和丸以导之,导之不去,则攻下之。”提出了损谷、调脾、消导、攻下的治法。

西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小儿消化功能紊乱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乳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若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则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养不足,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消瘦而转为疳证。

辨证论治

辨证当从脾胃入手,根据小儿体质特点、发病原因、病程长短及伴随症状以区别虚、实、寒、热与病情之轻、重。治疗当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法则。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积滞化热者,佐以清解积热;偏寒者,佐以温阳助运;积滞较重,或积热结聚者,当通腑导滞,泻热攻下,但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虚实夹杂者,宜消补兼施,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积轻而脾虚重者,宜补中兼消,以达养正而积自除之目的。常见证型:
①乳食内积。证见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酸臭,哭闹不安,夜眠不安,舌质淡红,苔白垢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治宜消乳化食、和中导滞,常以消乳丸加减;食积者,常以保和丸加减。
②食积化热。证见不思乳食,口干,脘腹胀满,腹部灼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臭秽或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宜清热导滞、消积和中,常以枳实导滞丸加减。
③脾虚夹积。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治宜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常以健脾丸加减。

预防与调护

调节饮食,合理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腻、生冷瓜果、偏食零食及妄加滋补;根据婴儿生长发育需要,按照月龄添加辅食的品种与数量,增进小儿脾胃功能。积滞患儿应暂时控制乳食,给予药物调理,积滞消除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意病情变化,呕吐者可暂停进饮食,并给生姜汁数滴加少许糖水饮服;腹胀者可揉摩腹部;便秘者可予蜂蜜口服,严重者予开塞露射肛;脾胃虚弱者常灸足三里穴。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