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腹胀肚大、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嗜食异物、面色萎黄、困倦喜卧、纳呆消瘦、兼见吐泻或夹有蛔虫为主要表现的疳证。又称疳积、食疳、肥疳。
出自《证治准绳》,为五疳之一。
患儿或因乳食不节,脾胃受伤;或因乳母恣食生冷肥腻;或饭后予乳致吐;或乳多眠久则变为乳癖,腹胁结块则变为奶疳。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吐逆中满,不思饮食,困倦喜睡,常有发热,食欲不振,腹大痞满,时时作痛,偏食,水谷不消,异食泥土煤渣,有时呕泻夹有蛔虫,大便腥臭、尿如米泔等。《古今医鉴》曰:“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即由于喂养不当,致脾胃虚损,营养不良。患儿病初见面黄肌瘦,能食易饥,大便时干时稀,睡眠不安,盗汗,磨牙,喜俯卧,此由积滞所致。治宜调理脾胃,常以保和丸加减。若病久不愈,日见羸瘦,面色萎黄,肝腹胀大,乳食不多,经常腹泻,大便酸臭,神倦体乏,懒言少动,则疳积已成。治疗当以消疳健脾为治,可用肥儿丸、参苓白术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