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淤阻、肝细胞性黄疸等。本症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轻者可不治而愈,重者因邪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昏迷、抽搐,甚至阳气暴脱而致死亡。中国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中对胎疸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提出其病因为“其母脏器有热,熏蒸于胎”,症状为“至生下小儿体皆黄”,历代医家对此证的辨证认识不断提高。如《小儿药证直诀·黄相似》指出胎黄“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而《婴童百问》则在治疗方面提出茵陈汤等处方,较以往有了进一步充实。
病因病机
形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如湿热郁蒸、寒湿阻滞,久则气滞血瘀。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辨证论治
对于胎黄,临床上首先要辨别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然后再对病理性胎黄辨其阴阳。若病程短,肤黄色泽鲜明,舌苔黄腻者,为阳黄。若黄疸日久不退,色泽晦暗,便溏色白,舌淡苔腻者,为阴黄。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气滞血瘀证以化瘀消积为主。常见证型:
①湿热郁蒸。证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常以茵陈蒿汤加味。
②寒湿阻滞。证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治宜温中化湿,常以茵陈理中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治宜化瘀消积,常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苔黄动风。证见黄疸迅速加重,嗜睡,神昏,抽搐,舌质红,苔黄腻。治宜平肝熄风,利湿退黄,常以羚角钩藤汤加减。
⑤苔黄虚脱。证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舌淡苔白。治宜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常以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预防与调护
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新生儿注意保暖,及时开奶。注意观察苔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