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稚阴稚阳”一词首见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书中指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指体内的精、血、津液物质及筋、肉、骨骼、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阳”指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说明小儿的形体结构及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均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不完善的。“稚阴稚阳”指出了小儿易于发病的体质特点。清代石寿棠《医原·儿科论》云:“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稚阳未充,则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未长,则脏腑柔嫩,易于传变,易于伤阴。”此外,“稚阴稚阳”也反映了小儿临床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和用药法度。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临证施治时必须辨证准确,施治迅速,用药精当,剂量适宜,否则可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因此“稚阴稚阳”既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又是其病理基础,也是小儿基础体质的反映,在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用药方面颇有理论意义和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