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临床表现出便下鲜血,或便下暗红色血液,或便下柏油样黑便,或单纯便血,或血与粪便相混排出。便血可发生于多种疾病中,有些便血甚至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先兆。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出血量大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中根据便血量的多少将其分为显性便血和隐性便血。显性便血即肉眼能看到的大便带血,隐性便血即肉眼看不到,而用实验检查可以发现的大便带血。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便血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病变的出血,亦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溃疡、炎症、肿瘤等。全身疾病,如急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病、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症、腹腔内血管阻塞性疾病、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等亦可引起便血。现将引起便血的常见下消化道疾病分述如下:

结肠疾病

①急性细菌性痢疾。因广泛的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而出血,该病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脓血,可伴有畏寒、发热等毒血症状,粪便检查肉眼观为黏液脓血便,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与红细胞,大便培养发现致病病原菌是临床确诊的依据。
②阿米巴痢疾。肠壁遭阿米巴滋养体的侵袭出现溃疡而导致出血,该病大便呈暗红酱色,黏液较多,有恶臭味,里急后重感较细菌性痢疾为轻,右下腹常有压痛,粪便检查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是确诊的依据。
③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因肠壁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形成,造成病变肠黏膜渗血而出现便血,本病以出血性黏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表现,腹痛多位于左下腹,病变范围以直肠及左半结肠为主,X线征可表现出肠壁边缘呈锯齿状,结肠袋消失,管壁平滑变硬,肠腔变窄,肠管短而呈水管状,本病粪便检查及培养均无特异性病原体发现为诊断依据。
④克罗恩病。因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炎症性病变,肠壁糜烂、溃疡甚至穿孔而出血,本病以腹痛、腹泻、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腹痛多位于右下腹,病变范围以末端回肠及右半结肠为主,X线征可表现出肠腔狭窄,管壁僵硬,黏膜皱襞消失,呈边缘不整齐的细条状阴影,粪便检查及培养均无特异性病原体发现。
⑤结肠息肉病。因息肉表面糜烂、溃疡而出血,本病临床特点为腹泻、粪带鲜血及黏液,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是本病与其他出血性疾病相区别并确诊的依据。
⑥结肠癌。癌肿组织破溃、糜烂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出血,本病以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黏液血便为临床特点,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在直视下取组织活检是确诊的依据。

直肠疾病

①非特异性直肠炎。直肠黏膜水肿、充血,受粪便摩擦而黏膜破损继发出血。
②直肠损伤。干硬的粪块或肠腔异物擦破直肠黏膜而出血。
③直肠息肉。息肉受排便时粪便的摩擦而破损出血,一般血色鲜红,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是本病的确诊依据。
④直肠癌。癌组织溃疡、坏死造成持续性的慢性出血,便血为本病的常见症状,常呈黏液脓血便,血液与大便相混,直肠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本病的确诊依据。
⑤放射性直肠炎。因直肠黏膜受放射性的损伤出现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而导致出血。

肛管疾病

①痔。因排便时腹压增高,内痔静脉丛压力增高,血管破裂,加之干硬的粪便摩擦,可导致痔黏膜破裂而出血。无痛性便血是内痔的特征性表现,排便时出血,血色鲜红,轻者纸擦带血,重者可点滴而下或呈喷射状出血,可伴便后内痔核脱出。肛门镜检查可见痔区组织充血隆起,嘱患者做排便动作时内痔黏膜表面可见出血点。
②肛裂。因排便时肛管黏膜及皮肤被干硬粪便摩擦而撕裂而出现少量的便血,一般便血时有时无,血色鲜红,伴肛门周期性疼痛,肛门镜下发现肛管皮肤裂伤可明显诊断。

小肠疾病

①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基本病理变化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与坏死,便血形式常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糊状血便,具有特殊的腥臭味。
②肠结核。当结核病变侵犯肠壁血管时可导致血管破裂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便血。
③空肠憩室炎或溃疡。因憩室发炎、室壁糜烂或溃疡形成导致出血。
④小肠肿瘤。引起出血以恶性肿瘤多见。
⑤肠套叠。因套叠肠段血液循环障碍,肠黏膜水肿、坏死而造成出血。
⑥回肠远端憩室炎或溃疡。因憩室发炎导致室壁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