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的疾病。病毒感染后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病毒疹。
病毒一般通过三种途径感染皮肤与黏膜:
①直接接种,如各种疣、羊痘、挤奶人结节等。
②系统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等。病毒进入人体后,形成病毒血症,继之侵入皮肤,导致皮疹发生。有一些皮疹的发生可能由于宿主对病毒抗原的变态反应所致。
③潜伏于体内的病毒的活化,如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与水痘均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的原发感染为水痘,而复发感染为带状疱疹。病毒由上呼吸道进入人体,潜入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细胞或脑神经髓外神经节细胞中,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在宿主疲劳、患各种疾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及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被活化、繁殖而引发带状疱疹。
病毒对组织有特异的亲嗜性,只在细胞内寄生,病毒侵入皮肤后主要侵袭表皮,故病毒性皮肤病大部分表现为浅表的皮肤病变。表皮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有两种形式:
①炎症反应,引起表皮细胞变性及水疱形成,产生如麻疹、水痘样的皮疹。
②表皮细胞增生,形成各种疣。
临床表现主要有疣状增生、水疱形成和发疹三种类型。有些病毒性皮肤病能引起持久的免疫力,如带状疱疹、麻疹等;有些则不能引起持久的免疫力,如单纯疱疹。有的病程缓慢,如寻常疣、尖锐湿疣、扁平疣等;有的为急性过程,如麻疹、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必要时借助病理学检查、血清抗体检测、病毒DNA检测及病毒分离等诊断。
病毒性皮肤病的治疗因病毒及临床表现而异,包括系统抗病毒治疗、局部治疗和对症治疗三个方面。系统用抗病毒药物如核苷类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膦甲酸钠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进行点滴或口服给药,疗程一般为一周。局部治疗对于皮肤疣可进行外用腐蚀性药物、冷冻、热疗、电灼及切除等,对于疱疹可外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和湿敷等。对症治疗,如带状疱疹的止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