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病损,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部分口腔黏膜白斑可转化为癌。
口腔黏膜白斑是常见的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归属于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病变。临床表现以白色斑块为特点(见图),但是并非口腔黏膜上出现的所有白色斑块均可诊断为白斑。临床上将白斑分为临时性诊断和肯定性诊断两个阶段。临时性诊断是指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的白色黏膜斑块,其中可能包括一部分由于局部的机械或化学刺激而引起的白色角化症;去除某些局部刺激因素1~3个月后,白色斑块依然存在时,则可作为肯定性诊断。进一步确定诊断需要根据组织活检结果做出组织学诊断。
病因尚不明,吸烟、咀嚼槟榔、来自残根残冠和不良修复体的机械刺激等局部因素与白斑发生的关系得到一些流行病学数据支持。遗传因素以及念珠菌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微生物感染也可能与白斑的发生有关。
口腔黏膜白斑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以颊、舌黏膜多见。表现为一处或多处的白色斑块状病损。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可有不适感、粗糙感、木涩感、味觉减退、局部发硬,伴有溃疡时可有自发痛和刺激痛。白斑颜色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白斑质地紧密,界限清楚,稍高于黏膜表面,与正常黏膜比较弹性及张力降低。按照临床表现,口腔黏膜白斑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非均质型又分为颗粒型、疣状型和溃疡型等三个亚型。非均质型白斑较均质型白斑癌变可能性大。
尚无根治方法。因口腔黏膜白斑有癌变可能,需要定期随访。无异常增生或中度以下异常增生者,需要1~3个月不等地定期随访观察病情进展;伴重度异常增生者,需抓紧时间手术或采用其他理疗方法;发生癌变者需立即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