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和合适的睡眠环境,仍出现频繁而持续的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又称失眠障碍。
主要存在于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时间不足,并且有疲劳、日间瞌睡、情绪低落、易激惹、躯体不适、认知功能损害或由失眠引起的其他不适感。
常见的病因可分为9类。
①社会心理因素: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种应激事件造成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应激反应时往往出现失眠。
②环境因素:环境吵杂、光线不适、过冷过热、空气污染或异味、居住拥挤或睡眠环境改变等。
③生理因素:睡前饥饿感或过饱、多度劳累、兴奋等状态易造成失眠。
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本身存在睡眠障碍。
⑤药物和食物因素:有些药物如激素类容易引起失眠表现,酒、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也会引起失眠。
⑥睡眠节律变化:医务工作者、警察等需要频繁轮班工作者,以及经常跨时区旅游、出差者会造成生物钟改变,易出现失眠。
⑦神经系统疾病和躯体疾病: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对睡眠中枢的影响,躯体的疼痛、伤残等不适以及继发的心理情绪变化都会成为影响睡眠的原因。
⑧生活行为因素:日间卧床时间多、抽烟、睡前剧烈运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等行为也会引起失眠。
⑨性格因素:具有焦虑、追求完美等性格特点。
根据失眠持续的时间可以分为慢性失眠障碍、短期性失眠障碍和其他失眠障碍。短期失眠往往有明确的促发因素可循,去除这些诱因可使部分患者睡眠正常,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转入慢性失眠。早期进行行为干预和(或)药物治疗对防止短期失眠向慢性化发展至关重要。临床已证明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比药物疗效更持久,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有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褪黑色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1受体药物,对部分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镇静类抗抑郁药、镇静类抗精神病药及中草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