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由各种病原引起婴幼儿的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统称。

病因及发病机制

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

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多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咽部不适和咽痛等,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肺部听诊正常。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有时伴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部分体温达可39~40℃,起病第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

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和呕吐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和腭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4毫米大小灰白色的疱疹。病程为1周左右。

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以发热、咽炎和结膜炎为特征。病程1~2周。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症状,病程较长。

检查手段

①血常规: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多。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可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②鼻咽分泌物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快速病原检测。

病理变化,以上呼吸道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急性传染病早期、急性阑尾炎以及过敏性鼻炎。

治疗

患儿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周围环境,多饮水和补充大量维生素C等。若为流感病毒感染,可用磷酸奥司他韦口服。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治疗。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用冷敷、温湿敷或酒精浴降温。发生高热惊厥者,可予以镇静和止惊等处理。

预防

主要靠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抵抗力;提倡母乳喂养;避免被动吸烟;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转归预后

本该病具有自限性,绝大部分可自愈。婴幼儿可出现并发症,包括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年长儿若患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以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