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粪便次数增多及其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综合征。又称婴幼儿腹泻。
儿童腹泻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超过2个月为慢性腹泻。
病因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感染因素包括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引起,以病毒和细菌感染多见,其中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肠道外感染导致腹泻的机制可能与发热、感染源释放的毒素或抗生素的应用有关。非感染因素包括饮食因素与气候因素,饮食因素包括喂养不当、食物过敏、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的食物不耐受。导致腹泻症状产生的机制有:肠腔内存在着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渗透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分泌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渗出性”腹泻;及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等。临床上不少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临床表现和临床过程各有其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粪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粪便性状改变(稀水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伴或不伴有呕吐、发热,可引发不同程度的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者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精神神志变化,甚至休克。
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为小儿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病初1~2天常先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每日多在10次以内,少数达数十次,黄色或淡黄色,粪便含水分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自然病程约3~8天。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引起惊厥、血清心肌酶谱异常,也可引起肺部炎症和肝胆损害等。大便显微镜检查偶有少量白细胞,轮状病毒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长可达6天。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可以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如粪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表明无侵袭性细菌感染,多为肠毒素或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如粪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表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要与细菌性痢疾、坏死性肠炎和阿米巴痢疾相鉴别。
治疗
1.治疗原则
预防和纠正脱水,继续喂养,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2.预防和纠正脱水
①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开始,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口服补液盐(ORS)或饮用水;人工喂养儿选择ORS、流质(如汤汁、米汤水或饮用水)。
②轻至中度脱水治疗:口服补液,以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用量(毫升)=体重(千克)×(50~75),一般4小时内服完。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持续、频繁、大量腹泻;ORS液服用量不足;频繁、严重呕吐。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调整补液方案。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
③重度脱水治疗。静脉输液:采用静脉用的糖盐混合溶液(须在医院进行)。首先予2︰1等张液20毫升/千克,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按80毫升/千克继续静滴,先补2/3量,一般婴幼儿5小时,较大儿童2.5小时;在补液过程中,每1~2小时评估1次患儿脱水情况,如无改善,则加快补液速度;婴儿在补液后6小时、儿童在补液后3小时重新评估脱水情况,选择适当的补液方案继续治疗;一旦患儿可以口服(通常婴儿在静脉补液后3~4小时,儿童在静脉补液后1~2小时),即给予ORS。鼻饲管补液:重度脱水时,如无静脉输液条件,立即转运到就近医院进行静脉补液,转运途中可以鼻饲点滴方法进行补液。采用ORS液,以20毫升/(千克·时)的速度补充,如患儿反复呕吐或腹胀,应放慢鼻饲点滴速度,总量不超过120毫升/千克;每1~2小时评估1次患者脱水情况。
④纠正低血钾:有尿或来院前6小时内有尿,即应及时补钾;浓度不应超过0.3%;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注,否则易导致高钾血症,危及生命。
⑤纠正低血钙及低镁血症:出现低血钙症状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毫升/千克,最大量≤10毫升,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低镁者予25%硫酸镁,按每次0.1毫克/千克深部肌内注射,每6小时1次,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⑥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经第1天补液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第2天及以后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防止发生新的累积损失)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补液。
3.继续喂养
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6个月的人工喂养患儿可继续喂配方乳,≥6个月的患儿可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有乳糖不耐受者可选用去乳糖配方奶,牛奶蛋白过敏者可改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
4.补锌治疗
急性腹泻病患儿能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可以加快肠黏膜修复,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未来3个月内腹泻发生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议,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如年龄≥6个月,每天补充元素锌20毫克;年龄<6个月,每天补充元素锌10毫克,共10~14天。
5.合理使用抗生素
急性水样便腹泻在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常规不使用抗生素类药;黏液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须应用抗生素,药物可根据当地药敏情况经验性选用;用药后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可考虑更换抗生素;用药的第3天须进行随访;强调抗生素疗程要足够;应用抗生素前应首先行粪便标本的细菌培养和病原体检测,以便依据分离出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和调整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假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停用原使用的抗生素,根据病情及病原可选用万古霉素、新青霉素、利福平、甲硝唑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6.其他治疗方法
有助于改善腹泻病情、缩短病程。
①应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②应用微生态疗法:给予益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
③应用抗分泌药物: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通过加强内源性脑啡肽来抑制肠道水电解质的分泌,治疗分泌性腹泻,如肠毒素性腹泻;
④避免用止泻剂:如洛哌丁胺,因其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⑤中医治疗:采用辨证方药、针灸、穴位注射及推拿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