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黄斑变性

能够导致中心视力丧失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

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进行性损害视力,是中国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补体系统激活和炎症反应等。根据临床和病理表现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干性(或称萎缩性)和湿性(或称渗出性或新生血管性)。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等所致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为玻璃膜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形成新生血管,导致视网膜和(或)色素上皮有浆液和(或)出血。

临床表现

1.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视力缓慢下降,常双眼同时发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视网膜外层、视网膜色素细胞层、玻璃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呈缓慢进行性萎缩变性,眼底特征性表现为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及地图样萎缩。病程早期眼底后极部可见大小不一、黄白色、类圆形玻璃膜疣,分为边界清晰、较小的硬疣和边界不清、较大的软疣。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改变包括局部色素增生与萎缩。晚期出现的地图状萎缩为边界清晰的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其中脉络膜组织的可见度增加。

2.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早期表现为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典型表现为突然单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中央暗点,双眼发病可以先后不一。特点为视网膜下或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形成。眼底可见黄斑区中心凹或中心凹旁的象限内,有一不规则类圆形病灶,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位于神经上皮下。出血可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或神经上皮内,在出血水肿区的边缘或外围,常可见黄色硬性渗出、玻璃膜疣及色素上皮脱失及增生。视网膜下出血可进入玻璃体腔,形成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膜可分为典型性、隐匿性和混合性,在荧光血管造影(FFA)中可分辨。典型性CNV是指在FFA早期即可见到清晰划界的强荧光区,随造影过程延长荧光逐渐增强,并向外扩散渗漏。隐匿性CNV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纤维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可见RPE不规则隆起,常有强荧光点。在FFA晚期,病变边界可有或无荧光渗漏,荧光素积存于纤维组织内或积存于视网膜下间隙;另一种无源性荧光渗漏,即在FFA早期可见轻微渗漏区,晚期渗漏明显,但渗漏的边界不清楚,没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更有利于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形态。晚期黄斑区出血机化,形成盘状瘢痕,中心视功能完全丧失。

治疗

1.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营养干预对防止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向晚期发展有一定价值,主要包括抗氧化剂及微量元素锌等补充。一般建议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叶黄素、多种维生素及锌等微量元素,户外运动时佩戴太阳镜。

2.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主要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进行治疗。包括:
①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增高而抑制CNV形成,减轻黄斑水肿,稳定或提高视功能。给药方式为玻璃体腔内注射。
②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位于距中心凹500微米以外的CNV可行氪激光光凝封闭,防止继续发展。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指导进行CNV激光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
③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其原理是利用一种非热能激光,继发结合于CNV上的光敏剂维替泊芬,产生光动力反应,从而封闭CNV。维替泊芬经肘静脉注入后,可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这种维替泊芬-LDL复合体经血液循环到达眼底,与CNV内皮细胞上的LDL受体结合。由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LDL受体约为正常血管组织的10倍,而且采用非热能激光,这就保证了PDT治疗时只选择性破坏异常血管,而对正常组织几乎没有损害。根据PDT治疗指南,对于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的CNV,如果其CNV成分为典型为主型,可采用PDT治疗。对于轻微典型或隐匿型CNV,则根据病变大小和视力情况而定。
④CNV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具有大面积视网膜下出血,病程较短的CNV,尤其是当CNV位于中心凹外史,患者可以从黄斑下膜取出术中受益。但因RPE及视细胞的损害,手术后视功能很难得到改善,且易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NV复发等并发症。CNV取出的同时进行RPE移植进行湿性AMD的治疗正在探索中。干细胞移植治疗湿性AMD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