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视网膜裂孔形成、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并分离视网膜感觉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现象。严重损害视力的致盲性眼病。
在正常人群的发生率约为万分之一,但高度近视眼的发生危险可达百分之一。玻璃体液化、不完全的后脱离、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粘连,随眼球的运动在其附着处牵拉形成裂孔。因此,促进玻璃体液化的因素,都是此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如老年人、近视和眼外伤后等。无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一侧眼发生过视网膜脱离或有家族史,以及眼球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葡萄膜缺损和马凡(Marfan)综合征等,也是高危因素。视网膜裂孔常发生在玻璃体皮质紧密附着处,如黄斑、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旁,是视网膜感觉层的一片全层缺损,包括萎缩性裂孔、马蹄形裂孔、巨大裂孔(大于90°圆周)等类型;发生在锯齿缘的裂孔称锯齿缘离断,常与外伤有关。
疾病初发时有“飞蚊症”或眼前飘浮物,某一方位有“闪光”感。眼前阴影遮挡(视野缺损),与脱离区相对应。累及黄斑时视力明显减退。眼压多偏低。检查见脱离的视网膜变为蓝灰色,不透明,视网膜隆起,有凸的表面和凸的边界,其上有暗红色的视网膜血管。玻璃体有后脱离及液化,含有烟尘样棕色颗粒。散瞳后,用间接检眼镜、巩膜压迫或三面镜仔细检查,多可找到视网膜裂孔。裂孔最多见于颞上象限。裂孔呈红色,与周围脱离的灰色视网膜对比较明显。有的眼睛裂孔形成时致视网膜血管破裂,引起玻璃体积血,应作超声检查。少数病例经多次检查找不到裂孔,尤其在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或慢性的下方脱离的眼。在查不到裂孔的患眼,应排除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此病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封闭裂孔。仔细查到所有的裂孔是关键的步骤,应作眼底绘图,记录裂孔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及变性的情况。手术方式可分为眼外手术、眼内手术或两者联合。在眼外手术中,可采用激光光凝、透巩膜光凝、电凝或冷凝封闭裂孔,使裂孔周围产生炎症反应以闭合裂孔。然后在裂孔对应的巩膜外做垫压术。复杂的病例应选择玻璃体手术,在手术中切除玻璃体,激光封闭裂孔,采用气体或硅油玻璃体腔内充填等,使视网膜复位。在病情稳定后,充填的硅油一般需要取出。
大约90%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可获得视网膜复位的解剖成功,但视力恢复的程度依黄斑是否脱离及脱离时间长短等因素不同。慢性脱离的视力后果较差,即使视网膜完全复位,黄斑功能也多不能恢复。因此,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后有3%~5%的复发率,多与新出现裂孔、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关。后者常出现在巨大裂孔和血视网膜屏障损害严重的病例。虽然在眼底照相(如超广角眼底成像)、相干光断层成像(OCT)检测光感受器细胞恢复状态、微创玻璃体手术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视力恢复不如人意和脱离复发等问题。及早发现和及早手术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