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白细胞(吞噬细胞)不能杀灭吞噬的氧化氢酶阳性的细菌和真菌,致使患者的感染反复发作、愈发严重而形成肉芽状肿物的遗传性免疫缺陷病。简称CGD。
75%~90%为X性联隐性遗传,10%~25%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时间通常2~5岁,多为男孩,少数为女孩。该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正常,但不能杀灭吞入的过氧化氢酶阳性的细菌与真菌。表现为反复严重的感染以及过度炎症反应形成的肉芽肿。
分类
本病可按性染色体及常染色体两种不同的遗传方式分类,进一步细分可结合细胞色素b谱阳性或阴性两种结果,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性联遗传伴细胞色素b阴性的这一型占到患者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性联遗传伴细胞色素b阳性这一型罕见。
发病机制
由于吞噬细胞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氧化酶的某些成分缺失或减少,使得吞噬细胞不能产生活性氧(ROS),无法有效地杀灭吞噬的细菌及真菌。在正常吞噬细胞中,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活化产生ROS。当细胞受到刺激时,NADPH氧化酶复合物中的三个胞质亚基转位到质膜,使质膜上的另两个亚基发生构象改变,NADPH与之结合并向该复合物提供电子,以超氧化物-氧的单电子还原产物的方式产生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在吞噬细胞内过氧化氢、髓过氧化物和卤化物三者再形成具有强力杀菌作用的复合物,杀灭胞内病原菌。NAPDH氧化酶复合物由gp91phox、p22phox、p47phox、p67phox、p40phox五个亚基组成,分别由基因CYBB、CYBA、NCF1、NCF2和NCF4编码,其中任意一个基因突变,都可引起NADPH氧化酶活性缺陷,不能产生过氧化氢。当过氧化氢酶阳性病原体入侵机体后,便会导致反复感染。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肺炎,肺脓肿,淋巴结炎、皮下脓肿、肝脓肿、肛周脓肿,骨髓炎等,主要由过氧化氢酶阳性病原体引起的,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雷菌,伯克霍尔德菌,假单胞菌属细菌,以及真菌中的曲霉菌和假丝酵母。由于吞噬细胞氧化剂产生的缺陷导致过度活跃的炎症反应,可在脑、肺部、肝脾和胃肠道等部位形成肉芽肿,典型的肉芽肿为非干酪坏死性。
诊断
在细胞水平,可以通过测量吞噬白细胞产生超氧化物或过氧化氢的能力来进行CGD的诊断。细胞色素C还原试验及二羟罗丹明-1,2,3(DHR)试验分别直接及间接测定ROS产生的数量。四唑氮蓝(NBT)试验定性检测NADPH氧化酶活性。通常,正常人NBT试验阳性率接近100%,但在CGD患者中,阳性率几乎为0。基因序列分析可明确致病基因。
治疗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防治感染,需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细菌及抗真菌药物,常用磺胺类药和三唑类抗真菌药。如出现明确的感染,应早期、积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主要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包括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如萘夫西林和头孢他啶或碳青霉烯的组合,大多数氨基糖苷类对伯克霍尔德杆菌无效)。有报道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能增加NADPH氧化酶活性。如有脓肿形成,则需切开引流。如化脓性实变及肉芽肿性组织形成阻塞性病灶,需手术切除解除梗阻。有明显肉芽肿形成或炎症性肠病患者可使用泼尼松治疗。CGD的基因治疗方法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于具有极低甚至缺失的NADPH氧化酶活性的CGD患儿,可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