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NHL的30%~50%。简称DLBCL。属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较高,疾病进展较快。
病理及分类
病理上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结/肿块中弥漫分布大量的恶性大B淋巴细胞。该类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如CD19、CD20、CD22、CD79a等。细胞增殖标志Ki67一般大于40%。根据免疫组化特点,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前者CD10阳性,或Bcl-6阳性及MUM-1阴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该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如器官移植后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发病率增高)及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相关。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出现局部肿块。也可以肠梗阻、肾功能衰竭、黄疸、下肢浮肿等淋巴瘤累及的相关器官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全身性症状包括发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但不一定都出现。
诊断
确诊依赖于淋巴结或局部肿块活检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等检查。一般建议淋巴结或肿块活检术。若有困难建议粗针穿刺活检,不建议细针穿刺抽吸。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B超、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在检测淋巴瘤累及范围中有重要作用。
治疗
DLBCL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进展较快,一经诊断,需要尽早化疗,不建议单纯肿块切除治疗。大部分患者对化疗较敏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阿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依托泊苷等。常用的化疗方案有CHOP、剂量调整的EPOCH等(生发中心型建议CHOP方案化疗,非生发中心型建议选用剂量调整的EPOCH方案)。已明确,加用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若治疗效果好,常规治疗6~8个疗程。DLBCL的治疗力求达到完全缓解。高危患者建议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巩固。化疗后仍有局部肿瘤残留,可考虑放疗治疗。若疾病进展或复发,可考虑二线化疗方案,常用的药物有铂类、米托蒽醌、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累及或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常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预防
无确切有效预防方案。
转归预后
部分DLBCL可以治愈。非生发中心型5年总体生存率50%左右。相比非生发中心型DLBCL,生发中心型预后较好,5年总体生存率可达到70%左右。有双打击或双表达的DLBCL预后较差。年龄大于60岁、血乳酸脱氢酶升高、体能评分大于等于2分、分期Ⅲ到Ⅳ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外器官受累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