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国际疼痛学会的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损害关联,与情绪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性疼痛和其他疼痛(如内脏痛)。神经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原发损伤或功能异常诱发或导致的疼痛。中枢性疼痛是指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相关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是伤害感受器感受到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的感知与组织损伤有关。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是短暂的,通常随着诱因解除而消失,它反映的是机体对有害事件(如创伤、手术、急性疾病等)的一种应对反应。慢性疼痛则指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也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慢性疼痛常伴有精神、心理的改变。
评估
疼痛受多种因素影响,需从多方面对疼痛进行评定,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治疗疼痛的反应(缓解或加重)、精神痛苦、患者对疼痛的感受程度等。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包括:目测类比测痛法(VAS)、数字疼痛评分法、多因素疼痛定量的调查问卷(如McGill疼痛问卷调查)和痛阈的测定。
康复治疗原则
疼痛的康复治疗也是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需在对疼痛的全面评估后再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疼痛的病因复杂,症状各异,患者对疼痛耐受的程度和治疗的反应个体差异也很大。因此,临床上治疗的个体差异性较大、灵活性也较强,很难界定统一的治疗标准。
临床上普遍按照以下原则治疗疼痛:
①诊治兼重、先诊后治的原则。
②合理用药,以有效、安全为主的原则。
③先简后繁,先无创、后有创,保护组织,先可逆后毁损的原则。
④相辅相成,综合治疗的原则。
疼痛的康复治疗方法分为以下几大类: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中的基本方法,目的是使疼痛尽快缓解,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或获得功能性活动。药物的使用要充分注意疼痛的特点,明确疼痛的病因、性质、程度、部位及对止痛药物的反应。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镇静药、抗痉挛药、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和中草药。镇痛药一般分为三类:非甾体抗炎药、麻醉性镇痛药和其他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但不良反应如胃肠道、肾脏及血小板功能的损害也是其应用的顾虑所在。麻醉性镇痛药常用于治疗顽固性疼痛,特别是癌痛。
慢性疼痛常伴有焦虑、烦躁、抑郁、失眠等症状,需联合使用辅助药物治疗,此时需要抗焦虑和抑郁药或镇静药联合使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及抗毒素等作用,可全身给药或局部注射,常用于急性疼痛,特别是神经阻滞,以加强治疗效果。
物理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电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是最常用的方法,是指应用一定频率、一定波宽的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体表,刺激感觉神经以镇痛的治疗方法。其他电疗:如间动电疗、干扰电疗、感应电疗、音频电疗、正弦调制及脉冲调制中频电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止痛效果。
热疗和冷疗 热可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减少患部充血,促进炎症吸收。当皮肤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可以抑制疼痛反射。热疗可以提高痛阈,也可使肌梭兴奋性下降,放松肌肉,而减少肌肉痉挛,对肌肉、关节和软组织病变所致的疼痛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深部透热、超声可作用于机体深部组织,如关节、韧带和骨骼,对胃肠道和泌尿道平滑肌痉挛,行深部热疗非常有效。冷可以降低肌张力,减慢肌肉内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轻原发骨关节病变所致的肌肉痉挛。不严重的损伤初期(48小时内)使用冷疗能减轻疼痛,预防和减少出血与肿胀。手术后,尤其是骨科手术后应用冷疗有助于止痛。头痛、牙痛、轻度烫伤、早期肱骨外上髁炎都可以应用冷疗。也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直接神经冷冻阻滞,或对痛性骨结构进行冷冻止痛。对一些严重疼痛的病症,可交替使用热疗和冷疗,比单用一种治疗效果更好。
超声波疗法 频率大于2千赫兹的声波,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治疗手段,一是热效应,可以增加组织的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关节僵硬和缓解肌肉痉挛;二是非热效应,有空化、声微流作用。聚焦超声克服了高能量超声可能对皮肤的损害,使超声的治疗能量能够更准确地作用于病变部位。超声药物透入疗法可以将镇痛药物经皮透入到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体外冲击波疗法 冲击波是一种兼具声、光、力学特性的机械波,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约10微秒)内高峰压达到500个单位强度,而且周期短、频谱广,因此,冲击波在穿越人体组织时,其能量不易被浅表组织吸收,可直接到达人体的深部组织。因此利用冲击波在液电能量转换及传递过程中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分离粘连、伸展挛缩,同时使受冲击部位组织的微循环加速,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并对痛觉神经感受器过度刺激,使后续向心冲动无法传递,从而缓解疼痛,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运动疗法
疼痛的运动疗法是指采用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方式,从而改善运动组织(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特别是运动对骨关节和肌肉、骨代谢、免疫功能和心理精神的影响有助于减缓疼痛。较长时间的运动还可以产生内啡肽,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有多种方式,包括损伤组织的按摩和推拿,关节松动技术等。手法治疗的基本原理是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软组织粘连和肌肉痉挛,纠正位置不良的组织结构,促进致痛物质消散。中医手法还与经络原理相关。
运动功能贴布
运动功能贴布是使用特制胶布贴于体表的治疗技术,临床上主要有消肿、止痛,改善感觉输入及支持软组织,从而改善运动功能的效用。
姿势矫正和支具
保持身体的正常对位、对线可以减缓疼痛。除了让患者自身矫正、注意姿势外,还可以采用支具,如腕部支具、脊柱支具等,可以稳定和支持关节,减少肢体的压力和应力。
传统医学治疗
针灸可减轻或缓解疼痛。针灸可以激活神经元的活动,从而释放出5-羟色胺、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加强镇痛的作用。
对关节或肌肉进行推拿、按摩治疗,有助于放松肌肉,改善异常收缩,纠正关节紊乱,减轻活动时的疼痛。
疼痛的微创治疗
疼痛的微创治疗包括:神经阻滞疗法、传统针刀治疗、臭氧治疗、射频治疗以及电刺激植入手术。
神经阻滞疗法是指根据人体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神经末梢、神经干、神经丛、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通过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血液循环、抗炎等达到镇痛目的,达到神经阻滞功能。治疗药物常添加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作用,可增强局麻药的效果,对于由炎症、水肿而引起的神经压迫性疼痛有良效。常用的神经阻滞疗法包括:经皮浸润、扳机点注射、腱鞘内注射、关节内注射、椎管内硬膜外给药、神经根封闭和神经溶解技术。
治疗疼痛的电刺激植入术常包括:脊髓电刺激和深部脑刺激。
认知行为疗法
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认知行为和精神心理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加重疼痛,若不进行干预,易形成恶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是针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综合性多方面的治疗,其目的是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从而帮助患者学习自我控制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改善与疼痛相关的认知结构与过程及功能状态。采取的方法可包括忽略想象、疼痛想象转移、注意力训练、放松训练等。其中放松训练是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放松训练可增加患者的活动,减少疼痛的压力,如缓慢深呼吸、膈肌呼吸、深部肌肉放松法等。
健康教育
疼痛可以由于感染、压疮、痉挛、膀胱和肠道问题、极度温度变化、吸烟、情绪波动以及不良姿势等因素诱发,因此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疼痛的诱发因素和注意事项,如何避免这些因素或进行积极的处理,可以有效地防治疼痛。
保持良好的营养及卫生状态、正确地处理骨折和软组织损伤、适当的关节被动和主动活动以及正确的体位均有助于避免疼痛发生或治疗疼痛。例如,适当的运动是预防肩袖损伤和肩关节周围炎最有效的方法,在卧位时患者应该使肩外展90°,肘关节稍伸展,用枕头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