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

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措施。

英文“nursing”源于拉丁文“nutricius”,原意为哺育小儿,它包含保护、养育、供给、营养、照顾等。因此,护理是当人们缺乏必要的精力、体力、知识和意愿去执行各种有利其身心健康活动时所采取的措施,以协助其进行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或安详的死亡等活动,减轻或消除因伤病带来的痛苦、满足其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并帮助其恢复或获得执行这些活动的能力。护理工作的范围包括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主要方面。

发展历史

生老病死乃人生的自然规律,因而也就有了护理性质的照顾活动。护理的由来已久,其发展过程也经历了曲折。

全球护理发展史
世界上有完整记载、最早将护理从医药中分离出来的国家是古印度。在公元前337~前269年期间,古印度国王阿索卡根据佛教宗旨建立了东方最早的医院,并创办学校培养从事医护职业的人员。据记载,当时已经对护理人员制定了比较健全的职责要求和从业条件,护士需具有准备和调剂药物的知识、照顾患者的技能、良好的行为以及敏捷、专心、善良、身心纯洁的素质,并清楚地规定了护士不能离开医师而独立工作。当时,由于妇女不能外出工作,因此,医院内的护士都由男性担任。

基督教创立后,由于照顾患病者是对基督教教义的一种直接体现,也是每个基督教徒(不论男女)的责任,加之妇女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观念普遍被接受,促使献身于宗教事业的妇女迈入护理工作的行列,因此在欧美,患者常常由教会的女执事和教堂的修女照顾,使护理工作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这个时期的护理人员不需要正规的培训,但她们大多出生贵族名门,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品质,工作认真,服务热情,有献身精神,受到社会的赞誉和欢迎。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重男轻女、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等因素的影响,护理的发展进入低潮期。护理工作不再由具有仁慈博爱精神的神职人员承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都是为谋生而来,他们文化教养低、素质差、服务态度恶劣,护理质量大大下降。19世纪初,医学科学开始发展,社会对护理的需求也有所提高。1836年,德国牧师T.傅立德认识到有必要对护士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以使患者得到良好的照顾,于是在凯撒斯威斯城建立了医院和女执事训练所,招收18岁以上、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的妇女,为日后F.南丁格尔的护理教育提供了正式进修的场所。傅立德牧师创建的护理形成了现代护理的雏形。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伤病员因缺乏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的照料,死亡率极高。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赶赴前线护理伤病员,她们改善和整治战地医院的环境卫生和伤病员的个人卫生,改善和加强伤病员的营养,清洗伤口,消毒物品,同时兼顾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在短短半年内使英军伤员的病死率从原来的42%下降到2.2%。这一事实震动了全英社会,使护理工作受到尊重,并再度确认护士必须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创办了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此后,多国聘请其毕业生开办护理学校,使南丁格尔创立的现代护理传遍世界各地。

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率先将护理教育从职业教育转向专业教育,将发展护理的重点转移到科学研究,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建设,从而加快了护理专业建设进程。70年代以来,随着护理研究的深入、护理理论的不断创立和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护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护士的功能和角色不断地扩大,护士在促进和维持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功能的恢复或重建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护理发展史
19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护三者不分,患者的照顾活动一般由家庭中的女性承担,如母亲或女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派遣大批传教士、教师、医护人员来到中国,在各地开办医院和学校。1888年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在福州医院创办,使护理在中国成为一种职业。1920年,中国第一所本科水平的护士学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内建立,学制4~5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在燕京大学等五所大学内设有预科,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护理骨干。1934年,教育部成立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护理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正式的教育体系。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全国解放,虽然中国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但是护理工作者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中国的护理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为此于1941年及1942年分别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护理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以表示中国共产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使全体护理人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了以中等专业教育作为培养护士的唯一途径的发展方针,高等护理教育停止招生。1961年,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建立并创建了护理学系,由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出任系主任,是当时唯一提供高等护理教育的高等院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多数护士学校停办,许多医院招收未经正规培训的人员从事护理工作,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的质量。1979年,国家卫生部重新确立了加强护理教育在确保护理质量中的重要地位,恢复对护士的正规培养。1984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使高等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体系。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系首先开始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2004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创建了首个护理学博士项目。高等护理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护理专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学术和应用型人才。同时,护理的学术团体也日趋成熟,护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护理管理体制也逐步趋于健全,使中国护理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实践范畴

包括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其中临床护理又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见临床护理)。

临床护理
中国绝大多数的护理工作者主要在医院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临床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医疗的关系已经从早期的辅助关系发展到现在的合作关系。临床护理工作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协作功能和独立功能。护理的协作功能主要指传统的护理功能,即作为医师的合作者,遵医嘱给患者进行各种药物及其他治疗。护理的独立功能是指护士在职责范围内,诊断和处理患者的护理问题。在医院的病房里,护士是唯一昼夜24小时守候在患者身边的专业医务人员,在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都由护士守护在患者身边,认真、仔细地观察病情的变化,评估患者的需求,确定患者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执行各种治疗方案,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预防及控制感染,保证患者的安全及舒适,对自理有困难的患者给予各种生活上的照顾,提供心理和社会的支持。

基础护理
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指为满足患者的生活、生存、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等需求所采取的基本护理措施,其内容包括生活护理(如保持患者整洁、饮食护理、排泄护理)、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生命体征的观察、预防医院内感染、各种给药技术及临终关怀等。

专科护理
是以内、外、妇、儿和精神科等各专科的医学知识、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应用各专科护理及心理社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对患有各种特殊疾病的患者实施具有专科特征的身心整体护理,如危重症专科护理、糖尿病护理、造口伤口护理。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公共卫生护理、地段保健和居家护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一个护理分支。社区护理以一定范围的居民或社会团体为服务对象,以人群的健康为中心,综合应用公共卫生学及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结合社区的特点,深入到社会、家庭、学校、工厂和机关等场所,开展疾病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护理、妇幼保健、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及防疫灭菌等工作,达到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目标。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以具有某一特定健康需求的人群为对象,从人群的生活方式、健康行为和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功能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入手,通过社区护理的手段,帮助个体、家庭或社区人群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获得防止疾病发生或恶化的意愿和能力,促进疾病的愈合、身体功能的康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中国公共卫生护理工作起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在护理教育的课程中就设有公共卫生护理。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聘请到的中国第一位公共卫生学教授——兰安生。兰安生为了方便医学生和护士的公共卫生实习,于1925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卫生机构,当时有3名护士在该公共卫生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护理工作。以后又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办公共卫生护士培训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协和医学院停办高等护理教育,中等护理教育的课程中不设公共卫生护理,社区护理也未开展。城市和农村虽设有三级保健网,但护士在预防保健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1997年卫生部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大力发展社区护理的要求及相应的政策,各省、市、地区相继开展不同规模的社区护理工作,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社区护理发展较快,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融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见社区护理)。

工作模式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模式主要有功能制护理、个案护理、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和整体护理。

功能制护理
功能制护理是护士在进行临床护理实践时采用的一种工作方式,是美国护理在20世纪30~40年代受当时工业管理中关于流水作业和人员的综合利用等研究成果的启发而设置的一种护理工作方式,以缓解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护士的工作按其工作内容分为主班、治疗班和巡回班护士等,分别完成处理医嘱、给药治疗、观察病情和实施各种护理措施。这种护理工作方式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但由于只关心任务的完成,很少关心到每个患者并根据其需要给予照顾,因而不能体现整体护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个案护理
个案护理是另一种护理的工作方式,常用于危重症患者(包括大手术如心脏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后)的护理。由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变化快,需要专人进行严密的监测、精心的护理和随时进行抢救。一般一名护士专门护理1~2名危重症患者,对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监测及护理,及时发现病情恶化,使患者得到早期处理或抢救,并满足其各种需求。这种个案护理又称为特别护理。

小组护理
小组护理也是一种护理工作方式,由一组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连续照顾一组患者(约10~15人),负责除给药、治疗以外的其他护理工作。护理小组由一名资历较高或经验丰富的护士任组长,负责给小组成员分配工作,以充分发挥不同水平护理人员的作用和协作精神,较好地了解患者的需要,因人施护,弥补功能制护理的不足。

责任制护理
责任制护理是为了适应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改变功能制护理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缺乏对人进行整体考虑和人文关怀等弊端而于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一种护理工作方式。一般一名护士负责照顾几位患者,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为患者提供系统、整体的护理,这名护士称为责任护士。责任护士不在岗时,其他护士按责任护士的计划实施护理。

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是应用整体论和人文主义的观念对患者实施身体、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各方面的连续性护理。严格地说,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理念,是护理的一种“思维体系”。整体论强调人是一个身体、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的综合体,不能只以其生理方面或其他单一或几个方面来看待,而要综合所有五个方面进行考虑;而且每个人具有其独特性,包括有独特的思想、意志力和生活方式,对时间、空间、地点和健康的解释有其独特的意义,别人不能加以定夺。人文主义则强调人的重要性,要关心人的理想、生存及生活质量。因此,整体护理要求把“人”作为一切护理活动的中心,在护理的过程中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的需要,强调人的完整性、自主性和独特性,尊重患者的权益,为其提供整体性、连续性、协调性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护理程序

护理程序是为护理对象提供护理的一种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采用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护士能够有系统、有组织、科学地评估护理对象的健康状态,确定护理对象所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订适合护理对象的护理计划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解决所确定的健康问题。护理程序是一个持续、动态和循环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护理对象恢复健康或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护理程序可以用于所有存在护士和护理对象相互作用的场所,这里所说的护理对象可以是患病的个体,也可以是家庭、团体或社区。因此,护理程序既可以用于临床护理,也可以用于社区护理。

护理程序这一概念最早于1955年由美国护理学者L.E.霍尔提出,后来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中国护理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将护理程序引入中国,迄今为止一直在全国各医院的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中广泛使用。护理程序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和护理评价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循环有序地进行。

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工作方法运用于护理实践,带来了护理专业的革命性发展。护士不再是被动地、单纯地执行医嘱和实施各项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而是在护理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护理对象的整体情况,然后独立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护士的角色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一的照顾者,同时还是教育者、研究者和管理者等。护理程序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还改变了医护之间的关系,护士从医生的助手变成医生的合作伙伴,与医生一起担负起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任务。同时,护理程序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促使患者参与健康问题的确定、护理计划的制订和护理效果的评价,改变了患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护士系统地、动态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与护理对象健康相关的资料。当护理对象为患病的个体时,护理评估的资料有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两个方面,主观资料是由患者本人和家属陈述的有关患者健康状态的资料,如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呼吸困难所得到的资料即为主观资料;客观资料是由护士通过观察、体格检查和诊断性检查所获得的有关患者健康状态的资料,如测量患者体温所获得的资料为客观资料。根据整体护理的思想,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体、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护理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形成正确的护理诊断,选择适当的护理措施,并为评价护理效果提供依据。由于护理程序是一个循环动态的过程,其各个阶段又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影响的,因此,护理评估贯穿于护理程序的每个阶段。

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护理程序的第二阶段,即护理诊断阶段,护士综合分析护理评估阶段所收集的主、客观资料以确定健康问题的过程;其二是指这一阶段所得到的产物,即所确定的健康问题。一个护理诊断(所确定的健康问题)需包括健康问题、症状和体征及原因三个方面,它与医疗诊断的区别在于,医疗诊断是对患者所患的疾病做出的诊断,如慢性心力衰竭。当患者患病后,在其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同时患者家属也会受患者生病和住院的影响而产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反应,如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心力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使患者在身体上感到极度不适,体力不支,以致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进食、排便、个人卫生等不能得到满足(身体和生理反应),而患者这些身体和生理上的反应又必将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反应,如患者会因为患病、住院、身体的不适、无法满足自己每天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对工作带来的影响而感到无助和焦虑不安,家属也会因为担心患者的疾病、支付治疗费用和需要照顾患者而在体力、精神或经济上产生负担。因此,护理诊断是对患者现患疾病或生长发育过程导致的反应所进行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选择个体化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标的基础。

在传统的护理实践中,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士的职责就是执行医嘱,而诊断则完全是医生的职责。在护理实践中,护士不需要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判断,也不需要分析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只是按医嘱和护理常规对患者实施护理,因此,护士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由于医嘱是针对疾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而护理常规是针对某种疾病所采取的常规性护理措施,当遇到患者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只是通知医生或采取一些即兴想到的护理措施,缺乏对问题的预测和周密的考虑和计划,因此,患者得到的也只能是常规性的、千篇一律的或是缺乏计划的护理。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整体护理思想要求对患者实施整体性、连续性、协调性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而传统的被动性、常规性和应对性的护理模式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整体护理思想的要求,护理诊断的创立和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要求全面考虑患者各个层面的状况,确定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即做出护理诊断有助于给患者提供有计划、有系统和个体化的护理。

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是护士根据已确定的护理诊断制订预期目标和各项护理措施的过程,也是将护理诊断阶段做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阶段所设计的预期目标、达到预期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评价护理措施效果方法书写成文的阶段。护士在制订护理计划过程中所制订的护理措施称为护嘱,护嘱与医生的医嘱一起构成患者患病期间的整体处理方案。护理计划可以作为护理人员之间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使每一位护理该患者的护士都知道该患者的护理问题所在,要达到什么预期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因而可以确保患者得到连续一致的护理。

实施
实施阶段是真正将经过护理程序前三个阶段的工作所确定的护理方案付诸实现的过程。包括执行、委派和记录护理措施。由于护理程序的每个阶段是互相联系和重叠的,而且患者的情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在实施护理计划过程中需要反复地收集和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及时修订护理计划,方能保证患者获得适当的护理。

护理评价
护理评价是确定所实施的护理措施是否有效的一种手段,护士根据护理计划中制定的预期目标,判断患者是否已达到目标。护理评价虽然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它并不意味着护理程序的结束。在进行护理评价的同时还需要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并做出相应的新的诊断,修订护理计划,如此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减轻或消除患者因伤病带来的痛苦、满足其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恢复健康和获得生活自理、自我护理、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的目的。

护士

护士是指从事护理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护士在中国成为一种职业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看护”,1912年在牯岭召开第二次“中华护士会”筹办会上,当选为副理事长的钟茂芳建议改用“护士”一词,沿用至今。由于护理是当人们缺乏必要的精力、体力、知识和意愿去执行各种有利其身心健康活动时所采取的措施,因此,有人称护理人员为盲者之眼、哑者之舌、聋者之耳、跛者之足,当一个人无法自己满足其生活和健康需求时,护理人员协助其得以满足。护士必须接受严格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和至少一年的护理临床实践训练。毕业时需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获得卫生行政部门的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有关注册机关注册后方可从事护士工作。

护士执业考试和注册制度
中国的护士执业考试和注册制度于1994年1月1日施行,其目的是规范护士执业资格的管理,以法律的手段保证护理质量和人民群众的就医安全。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护士条例》规定,经过护理专业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后方可从事护理职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由护士执业申请者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获得护士执业证书的护理人员方可冠以“护士”名义,即名义上的“护士”,这是护士执业的基本资格,但仍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护士”,不能从事护理工作。

注册是卫生行政机关行使许可权的一种形式。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者,方有资格向卫生行政机关申请护士执业注册,注册机关审核合格后予以注册。经过注册后的护士便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护士”,可以依法履行护士的职责和义务,享受护士的权利。护士注册的有效期为五年,护士在五年有效期内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可进行再次注册。

护士的职称系列
护士的职称是指护理技术人员的职务名称。1979年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中,规定护理人员的技术职称系列包括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护师、护士和护理员,1981年改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及护士,并明确了护理人员职称与其他技术人员职称的对应关系,即主任护师与主任医师和教授相对应,其他依次类推。

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一般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中国的护理学历教育有普通护理教育和成人护理教育两大类。另外,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基础护理学教育、毕业后护理学教育和继续护理学教育。在中国,基础护理学教育层次分为中专教育、大专教育/高等职业护理教育和本科教育。毕业后护理学教育包含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一类向已完成毕业后护理教育并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的终身性在职教育。

普通护理教育
中国的普通护理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护理教育、大学专科护理教育/高等职业护理教育、大学本科护理教育和护理研究生教育四个层次。

中等职业护理教育:以培养初级护理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来源一般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3~4年,也有部分学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2年。

大学专科护理教育/高等职业护理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大学专科/高等职业层次的护理教育发展很快,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实用型的临床护理专业人才,学生来源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3年)和应届中专毕业生(修业年限2~3年)。

大学本科护理教育:中国自1984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后,在过去的30多年中,高等护理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大学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开始的应用型和学科型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本科护理教育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初期,修业年限5年,毕业后获医学学士学位。随后,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大学的护理学院(系)已将修业年限改为4年,毕业后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教育部规定,护理本科毕业生一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全国所有护理本科专业的修业年限均改为四年。

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92年,主要培养学科型护理人才,从事护理专业的临床、教育、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护理硕士研究生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的护理本科毕业生,部分院校也招收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修业年限3年。随着医学科学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护理专业也开始开设在职硕士研究生教育,招收具有护理学及相关学科学士学位从事护理临床、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工作的在职护理人员,修业年限4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但不授予研究生学历。2011年,设立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4年开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2011年开始设立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至今全国一共有24个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但招生规模仍然很小。

成人护理教育
中国成人护理教育主要包括各学校开设的成人在职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开放大学的成人在职学历教育等形式。

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常设在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有传统的面对面教育和网络教育两种形式,教育层次包括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

自学考试制度:自学考试是提高护理人员现有学历层次的主要形式之一,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考试是中心环节。护理专业的考试计划,专科一般3~4年完成,专科升本科一般为2~3年。

开放大学的成人在职学历教育: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远距离的护理教育,教学层次也包括大学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招收在职护理人员。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