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消化道以外的途径,即静脉系统为患者提供全面而充足的热能及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支持疗法。
肠外营养的目的是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包括口服、鼻饲等)仍可维持营养摄入,实现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输入途径有两种:经中心静脉途径和经周围静脉途径,前者用于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患者,后者一般适用于短期应用者。
凡需维持或加强营养支持而不能从胃肠道摄入或摄入不足的患者,如肠道过短、严重营养不良、多发性创伤、腹膜炎、严重的肾或肝功能衰竭等情况都适用肠外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液由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等混合制成。一般葡萄糖占总非蛋白质热能的50%~70%,脂肪乳剂占30%~50%。
肠外营养支持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相应并发症,需要精心处理:
①在进行静脉置管过程中,可由于技术问题损伤肺、血管,出现气胸、出血、空气栓塞等。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患者应处于平卧位、屏气,置管成功后及时连接输液管道,输液结束应旋紧导管塞。一旦怀疑空气进入,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以防空气栓塞。
②在静脉输入营养液的过程中,可因代谢原因出现高糖、低血糖、非酮性昏迷、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缺乏等,故应加强临床观察,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脱水、神志改变,甚至昏迷。当发现患者出现糖代谢紊乱征象时,先抽血送检血糖值再根据结果予以相应处理。
③为避免导管入口处被污染而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应每天清洁、消毒静脉穿刺部位,更换敷料。
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或允许进食的情况下,应尽早恢复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