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鼓膜炎

病毒感染引起的鼓膜和临近鼓膜的外耳道皮肤的急性炎症。又称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

病因

多发生在儿童和30岁以下的成人。一般认为流感病毒是主要的致病原,常发生在流感之后,也可发生在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或脊髓灰质炎之后。有报道少数病例由肺炎支原体引起。

症状

首要症状是外耳道剧痛。可伴有听力损害,但发病初期多被疼痛掩盖。一般在流感发热消退后2~3天发病。部分由于大疱破裂,可有稀薄血性分泌物自外耳道内流出。大部分患者大疱破裂后耳痛减轻,部分患者可有耳鸣或眩晕。

诊断

根据近日有感冒的病史、剧烈的耳痛等症状及检查所见,不难诊断。当大疱性鼓膜炎的症状不明显时要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颈静脉球体瘤相鉴别。

大疱性鼓膜炎的耳镜检查可见鼓膜表面和/或外耳道深部皮肤有一个或几个紫红色或红色的血疱,大小不等,大的可以覆盖整个鼓膜,鼓膜充血。如果血疱破裂,在外耳道内有浆液或血性浆液。病变限于上皮下,大疱破裂后无鼓膜穿孔。血疱破裂或自行吸收,在鼓膜表面可不留痕迹或仅有充血。大疱性鼓膜炎可引起传导性或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检查可证实。多数神经性听力下降是暂时性的,受损部位在耳蜗。也有文献报道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永久性的。如伴眩晕,需作前庭功能检查,了解前庭损害程度。

治疗

由于大疱性鼓膜炎疼痛较重,要给予镇痛药物。其多为病毒感染,可口服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在大疱破裂前局部保持清洁,并用消炎镇痛的滴耳剂,如2%~3%酚甘油。局部物理治疗可促进炎症吸收。大疱破裂后,拭干外耳道,保持清洁,不能再用2%~3%酚甘油,可用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滴耳液预防继发感染。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