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淋巴瘘

充满液体的内耳与含气的中耳及乳突腔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其中蜗窗膜和/或环状韧带撕裂者,又称迷路(内耳)窗膜破裂(breaks of window membrane)。在迷路窗膜破裂中,前庭窗膜(环状韧带)破裂者较蜗窗膜者多。外淋巴瘘和迷路瘘管不同,前者有外淋巴液漏至中耳腔,而后者却无。外淋巴瘘也和脑脊液耳漏不同,后者为外伤或内耳先天性发育不全引起的脑脊液向中耳腔渗漏。

病因

头部外伤
如颞骨骨折、耳部创伤、耳气压伤等。

手术外伤
镫骨手术或鼓室成形术中直接损伤或通过听骨链间接损伤镫骨,引起镫骨脱位或足板骨折未发现;或虽发现,且已作前庭窗修补,但修补不完全。

“自发性”外淋巴瘘/漏(特发性迷裂)
不少病例既无头部、耳部外伤史或明显的气压创伤史,亦无耳部手术史,但却出现了外淋巴瘘。曾有人将这种无明确原因的外淋巴瘘称为“自发性”外淋巴瘘或特发性迷路窗膜破裂。“自发性外淋巴瘘”是由于中耳或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的急剧变化,引起的迷路窗膜破裂,如用力擤鼻、大便、剧咳、从事需用力屏气的重体力劳动,如抬举重物等。

临床表现

包括:
①多数病例有头部、耳部外伤史,中耳手术史,或托举重物、剧咳、用力擤鼻、用力大便等使中耳或颅内压力突然升高的病史。
②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耳鸣,听力下降的程度不等,重者可为全聋。病变大多累及一侧耳。并发于手术者,多为术后出现波动性耳聋,听力损失一般不重,如痰管不能修复,耳聋则逐渐加重。言语接受阈升高,言语识别率下降。
③前庭症状因病情轻、重、缓、急不同而异。特发性迷路窗膜破裂引起者,多有严重的旋转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冷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卧床不起。数日后眩晕逐渐减轻,但有平衡失调,不稳感,位置性或变位性眩晕。在瘘管修复前,此症状经久不愈。典型患者尚诉畏强声,听到强声时即有头晕、恶心感。检查时可发现自发性水平性或水平旋转性眼震,位置性眼震或变位性眼震,前庭功能减退。
④鼓膜像正常。
⑤Tullio试验可为阳性(即用高强度的低频声刺激患耳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以及头位移动和眼球振动等),Hennebert征可阳性。少数病例当自己用手指挖耳或接触外耳道口时,即可发生明显的旋转性眩晕。
⑥Romberg试验阳性。
⑦纯音听阈测试后,请患者取患耳朝上的侧卧位,30分钟后保持该体位再测纯音听阈,有外淋巴瘘者,听阈可下降。
⑧甘油试验可呈阳性。
⑨-SP/AP比值可升高。

诊断

本病的确诊有待手术探查的结果。临床上遇有下列情况者,应疑及本病:
①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经治疗后眩晕不减轻,或虽有减轻,但仍有平衡失调,位置性或变位性眩晕。如发病前又有鼓室压或颅内压骤升史者,更应高度疑及本病。
②颅脑外伤后眩晕长期不愈,感音神经性聋逐渐加重者。
③鼓室成形术或镫骨手术后出现的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聋。

本病应与特发性突聋、梅尼埃病、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其他占位性病变等鉴别。

治疗

包括:
①保守治疗。卧位休息,头部抬高30~40°,5天以后如症状减轻,则继续卧床10天,头位抬高。忌作增加颅内压及鼓室压的活动,如重体力活动、用力擤鼻等,对便秘者给予缓泻剂,咳嗽者镇咳等。对症治疗如镇定、补液、并给地芬尼多和维生素B族等。
②手术探查。经保守治疗无效,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可作两窗膜探查术。手术取耳道内切口,暴露鼓室,探查两窗。如两窗暴露不良,可磨(凿)去少许外耳道后壁骨质,直至两窗清晰可见为度。检查淋巴瘘时,可压迫同侧颈内静脉或请患者作valsalva动作,观察窗膜处有无清亮液体外溢。瘘口修补材料可用耳屏软膜或乳突骨膜,修补前先用微小刮匙搔刮痰口周围黏骨膜,做好移植床。移植物贴补后外面用明胶海绵充分固定之。镫骨足板骨折者,可先作足板切除术,然后再修补前庭窗,并重建听骨链。手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6个月内禁止作重体力活动。瘘管修补术后,眩晕可迅速减轻乃至消失。除少数病例外,听力大多不能恢复,但可防止进一步恶化。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