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内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分泌物。俗称耳垢或耳屎(earwax)。耵聍干燥后呈片状,可借助头部活动以及咀嚼、张口等下颌关节活动自行排出体外。有的耵聍黏稠如油脂,呈棕褐色或黑褐色,称油性耵聍,俗称“油耳”(wet wax),黏附聚集在外耳道不易脱落。耵聍对外耳道和鼓膜具有保护作用,不仅可抑制外耳道内的真菌和细菌,对一些菌属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而且还可阻挡昆虫和水进入外耳道。

生成

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分,软骨部皮肤较厚,含有耵聍腺、毛囊和皮脂腺。耵聍腺分泌的耵聍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外耳道皮肤脱落上皮以及少量毛发混合形成蜡状耳垢。

分类

耵聍分为两种类型:干性耵聍和油性耵聍。遗传因素决定着耵聍的类型,已确定干性或油性耵聍由ABCC11(ATP-binding cassette C11)基因所决定。干性耵聍为隐性遗传,而油性耵聍则为显性遗传。亚洲人和美国本土人大多数为干性耵聍,非洲人和欧洲人油性耵聍居多。油性耵聍与腋臭有一定关系,常伴有汗液分泌增加。

成分

耵聍的主要成分是外耳道皮肤脱落的上皮,其中角蛋白约占60%,饱和与不饱和长链脂肪酸、醇类和鲨烯占12%~20%,胆固醇占6%~9%。油性耵聍的脂类含量(50%)和色素成分较干性耵聍更高,故油性耵聍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容易黏附在外耳道不易脱落。

作用

耵聍对外耳道和深部的鼓膜具有保护作用。润滑耵聍中的脂质对外耳道可起到润滑作用,防止外耳道皮肤干燥。

杀菌耵聍对某些细菌有杀菌作用,可限制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种大肠杆菌的活动,消灭进入外耳道的外来细菌。耵聍还可显著抑制真菌的生长,防止外耳道真菌病的发生。耵聍中含有饱和脂肪酸和溶菌酶,以及耵聍呈弱酸性(正常人pH通常在6.1左右),均可显著抑制细菌的生长。

阻挡异物。耵聍内含有的油脂成分可有效防止水分进入耳道。外耳道片状或团块状耵聍还可阻挡昆虫和其他异物进入外耳道深部,起到保护作用。

清理

下颌关节位于外耳道的前壁,正常情况下,通过张口、咀嚼等下颌关节的活动耵聍可自行排出外耳道起到自洁作用。除非耵聍过多完全堵塞外耳道造成不适或引起听力减退,一般不需要自行清理耵聍。

外耳道耵聍积聚过多形成团块,堵塞外耳道,称耵聍栓塞(impacted cerumen),可堵塞外耳道,影响声音的传导引起听力减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