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因发病后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因溃后脓液稀薄如痰,又称乳痰。乳痨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外科理例》。清代《外科大成》论述症状颇详,不但描述了局部症状,还指出了阴虚的全身症状。并与乳癌作了鉴别。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初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状如梅李、边界不清、皮核相亲、日久溃破,脓液清稀且杂有败絮样物,常有肺痨、瘰疬等病史。临床上比较少见,多见于20~40岁妇女,尤其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约占所有乳房疾病的1%。本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乳房结核。
中医学所称“乳房结核”,并不是现代医学的“乳房结核”,而是乳房部肿块性疾病的总称。凡乳癖、乳疠、乳痰、乳岩等病,乳中均有核子,故统称“乳中结核”。
临床表现
初期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质硬不坚、触痛不显、推之活动、皮色不变,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以后逐渐与皮肤粘连。中期乳房内肿块缓慢增大,数月后皮色微红,逐渐软化,形成寒性脓肿,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后期脓肿溃破后可以豆渣样物和稀薄脓液排出,疮口腐肉不脱,周围皮肤呈暗红色,并可串延胸胁、腋下,疮口经久不愈,多形成潜行疮口或慢性窦道。有时肿块不化脓而发生硬化,使乳房严重变形和乳头内陷,易与乳岩混淆。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素体肺肾阴虚,或由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耗伤阴液、痰凝气郁而成,或由肺痨、瘰疬、肾痨等病继发。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常兼有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的诱因,肝郁气滞、日久化火、炼液成痰。脾虚亦能生痰,结于乳络而成乳痨。女子乳房属胃,脾与胃以膜相连,大肠与胃同属阳明,故有些癥积患者,亦能继发乳痨。还有气血素亏,复因外感内伤,以致痰浊凝滞而成;或乳痨日久,蕴热肉腐,破溃流脓、脓水清晰、夹杂败絮,日久耗伤气血,迁延难愈。
辨证论治
常见证型:
①气滞痰瘀证,多见于初期,症见乳中结核、形如梅李、推之可移动、硬而不坚、不痛或微痛,以后逐渐长大,与皮肤粘连,舌质淡紫、苔薄腻,脉濡。治宜疏肝理气、化痰软坚,方用清肝解郁汤加减。
②正虚毒恋证,多见于中期或溃后,症见结核增大,皮色微红微肿,压痛或隐隐作痛,成脓常需数月之久,溃脓后脓水清晰夹有败絮样物、日久不敛,伴神疲乏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或薄腻,脉虚无力。治宜扶正托里透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多见于后期,症见溃后脓水清晰、夹有败絮样物,腐肉不脱、疮口潜形或形成窦道且久难收口,可有乳头溢血,伴午后潮热、干咳颧红、形瘦食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此外,不论已溃未溃均可服小金丹或芩部丹片。
外治法:初期可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敷贴,成脓期可作放射状切口引流,溃后以七三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腐脱新生后改用生肌散、白玉膏。若形成瘘管,可用切开法或挂线法处理,亦可用白降丹或红升丹药线插入,脓尽后改用生肌散。
预防与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节制房事,避免过度体力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增加营养食物,忌食鱼腥发物、辛辣刺激之品。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虚劳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