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筋脉显露、扩张、隆起、迂曲,甚至盘曲成团为主要病变的疾病。筋瘤之名,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
明代《外科正宗·瘿瘤论》:“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治当清肝解郁,养血舒筋。”
本病的临床特点:多发生于下肢,多有长期站立、负重或腹压升高史,或有家族史。肢体肿胀,患肢常感酸胀、沉重、胀痛、易疲劳、乏力,筋脉显露、扩张、隆起、迂曲,甚至盘曲成团、迂曲或团块状,站立时更明显,后期可出现皮肤变薄、脱屑、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样皮炎和溃疡。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静脉曲张。
本病多因先天禀赋素虚、肝肾亏虚、脾胃不足、生化无源,络脉失于濡养、空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筋脉弛缓薄弱;加之后天失养,或久行、久立、久坐,或久负重物,致使气血运行不畅,阻碍其生化之机;或劳倦伤气,气虚运血乏力,致使瘀血阻于脉络,血壅于下,脉络扩张充盈,日久筋脉聚结、交错盘曲。
治疗多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活血通络为主,配合缠缚疗法,症状严重者可适时手术治疗。若并发湿疮、臁疮,则按相应的方法治疗。常见证型:
①中气下陷证。症见患肢青筋显露、扩张或隆起,下肢酸胀不痛、有沉重感,可伴全身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活血舒筋,方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加减。
②气虚血瘀证。症见患肢青筋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下肢肿胀、朝消暮肿、午后肿胀明显,晨起或平卧可消失或稍减,皮肤变薄、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皮下触及硬结或条索状肿物,或小腿肌肉痉挛,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治宜益气化瘀、和营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外治法:可用贴敷疗法、熏洗疗法、溻渍疗法等。下肢静脉曲张,用黄芪、当归、泽兰、红花、桂枝、艾叶、木瓜等益气化瘀消肿中药煎液熏洗。湿疹样皮炎,可用黄连、土茯苓、白鲜皮、明矾等清热利湿解毒的中药煎液湿敷、熏洗、浸足。下肢水肿,可外敷冲和膏、三七粉、玄明粉;色素沉着,可外敷冲和膏、三七粉。
预防与调护:平时加强下肢锻炼,可按摩或做下蹲、踮脚等运动,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有利于降低静脉高压状态,防止静脉曲张的形成和发展。负重或是长期站立工作者,可用弹力绷带包扎,或加穿弹力袜外部加压。避免久站、久行、久坐,防止腹内压增加。避免外伤,一旦发生外伤应及时正确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