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

发于四肢末端,以疼痛、坏疽,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脱骨疔、脱痈、十趾零落等。

历代中医文献对脱疽的命名不一。脱疽之证首见于《灵枢·痈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晋代《针灸甲乙经》首先提出脱疽这一名称。《马培之外科医案》云:“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继而红紫之色,足跗肿热,足趾仍冷,皮肉筋骨俱死。”历代外科著作对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均有论述。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性足病动脉栓塞、红斑性肢痛症等周围血管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本病多因寒邪或寒湿合邪,寒凝络脉、气滞血瘀、肌肤经脉失养所致,瘀久化热、热盛肉腐以致趾(指)节尽脱。临床表现为一侧足或小腿怕凉、疼痛、间歇性跛行,后期出现坏疽。治宜温经活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常用药物有熟地黄、鹿角胶、桂枝、当归、玄参、金银花等。脱疽的治疗多采用内外合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清创换药。

脱疽的发生与发展多与生活环境及习惯有关,因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①避免受寒湿,少吃膏粱厚味、辛辣煎炸之物,不吸烟,可降低发病率。
②注意休息、营养,生活规律,情绪安定。
③注意保暖,穿着舒适宽大的鞋袜,避免患足摩擦及挤压,并保持局部卫生。
④节制房事。
⑤除患肢有创面的患者,可适当运动锻炼,以加强气血流通、提高疗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