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乳

以皮肤浅表产生豆状赘生物为主要表现,有一定接触传染性的皮肤病。因如鼠乳之状,故名。

本病以儿童最为多见,多发于躯干和面部。隋代《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鼠乳者,身面忽生肉如鼠乳之状,谓之鼠乳。此亦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已有关于本病的记载。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传染性软疣。

本病多因腠理不密,风热毒邪乘隙侵入、内蕴皮肤而成。治疗以外治为主。

皮损表现为半球形丘疹,呈灰白或正常皮色,如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央微凹如脐窝,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挤出白色豆渣样物质;数目不定,由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互融合;新损害不断发生,有的老损害可自然消失,愈后不留疤痕,过程缓慢;无自觉症状或微痒。治宜祛风清热解毒,常用药物有板蓝根、连翘、薏苡仁、香附、木贼等。

外治法:挤疣疗法。皮肤常规消毒后,用齿镊或弯曲血管钳将软疣夹破,挤出豆渣样物质,再外涂碘酒。如损害较多,可分批治疗,隔三四天一次。

避免搔抓以防自身扩散。患者的内衣、浴巾等物品应烫洗消毒,避免与他人共用。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