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腹痛

幼儿胃脘以下、脐周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幼儿腹痛为小儿常见证候,可见于任何年龄及季节。腹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主要与西医学的全身性疾病及腹部以外器官疾病产生的腹痛、腹部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功能性腹痛相对应。此所述腹痛主要以功能性腹痛为主。

腹痛一词始载于《内经》。专论小儿腹痛,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小儿药证直诀》提出“积痛”。《幼幼集成》曰:“上焦者痛在膈上,此胃脘痛也;中焦者痛在中脘,脾胃间病也;下焦者痛在脐下,肝肾病也。然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辨之之法,但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病者多虚,暴病者多实,得食消减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而轻缓莫得其处者为虚,痛剧而坚定不移者为实。虚实既确,而则治有准则矣。”现代医学对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应在明确疾病诊断给予相应治疗的基础上,参考中医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热结胃肠、脏腑虚冷、气滞血瘀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六腑及经脉。脾喜运而恶滞,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六腑以通为用,经脉以流为畅,若肝、脾、六腑及经脉受邪,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阻不通,经脉涩滞不畅而发生腹痛。

辨证论治

腹痛当以八纲辨证为纲,结合病史、症状等,以分清病因、判定病位、确定证型。首辨腹痛真伪,次辨腹痛部位与脏腑的关系,三辨寒、热、虚、实,四辨气、食、虫、瘀。本病的治疗,根据“不通则痛”“六腑以通为顺”的机制,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基本原则,并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治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通腑泄热、温中补虚、活血化瘀等法。常见证型:
①腹部中寒。证见突然腹痛,疼痛剧烈,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辘辘,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伴吐泻,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紧,指纹色红。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常以养脏汤加减。
②乳食积滞。证见脘腹胀痛,按之疼痛加剧,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泄、泄后痛减,或时有呕吐,吐物酸馊,矢气频作,粪便臭秽,夜卧不安,舌质偏红,苔厚腻,脉象沉滑,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行气止痛,常以香砂平胃散加减。
③胃肠结热。证见腹痛胀满,疼痛拒按,烦躁口渴,喜冷饮,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紫滞。治宜通腑泄热、行气止痛,常以大承气汤加减。
④脾胃虚寒。证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得食稍缓,面白少华,精神倦怠,手足不温,乳食减少,食后作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指纹淡红。治宜温中理脾、缓急止痛,常以小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
⑤气滞血瘀。证见腹部刺痛或胀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或腹部有癥瘕结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暴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常以少腹逐瘀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

患儿若腹痛剧烈或持续不减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腹部体征,配合腹部X线摄片或造影、B超等必要的检查,以便尽早确诊,采取有效措施。日常调护应注意饮食卫生,忌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不洁食品,防止暴饮暴食。餐后不宜作剧烈运动。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受外邪,注意腹部保暖。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