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及肛缘皮肤出现水肿、充血、隆起或肿胀疼痛的症状。
肛门水肿是肛门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水肿的发生多由于手术后局部组织损伤导致血液循环、淋巴回流障碍,或因代谢产物堆积刺激,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潴留过多,或手术中引流不畅及术后换药护理不当,诱发局部创口感染、局部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局部组织增生而致。水肿一旦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增加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异物感等不适症状,亦可极大地影响患者对手术效果的评价。
原因
水肿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手术因素
①麻醉不当。局部麻醉时,局麻药注射的位置过浅或单一部位注射药量过多,注射位置不均匀,可引起皮下水液潴留,引起肛门水肿。
②皮下剥离不净。以静脉曲张型或血栓型外痔为主者,术中外痔部分皮下静脉团或血栓剥离不净,残留的痔组织内静脉与淋巴网被破坏,或肛缘组织切除过多,引起静脉与淋巴回流障碍,导致水肿。
③皮桥悬空。术中切除皮桥下痔组织,导致皮桥呈悬空状态,若该悬空皮桥未能固定牢固,在排便时易受到挤压、扭曲、擦伤等进而引起水肿。
④引流口过短。在行痔切除手术中,若手术切口过于短小,麻药作用消失后切口蜷缩上移,因肛管呈收缩状态,导致创面受压,引流不畅,易形成水肿。
⑤结扎线过低。行痔的切扎手术时,若内痔结扎位置不当,结扎线扎至皮下,导致牵拉、挤压组织而损伤肛管皮肤,致组织损伤而引起水肿。
⑥创缘受损。手术中钳夹创缘的健康组织,或手术创缘修剪不平整而呈锯齿状,当麻醉消失,肛管上移后,或术毕以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等物填塞肛门后,创缘皮桥受挤压或创面皮缘压缩不平整,而受力不均致局部隆起,局部淋巴组织回流障碍而致水肿。
⑦缝合过紧。当行术中创口缝合时,若缝合过于紧密或缝合后张力过大,引流不通畅,分泌物堆积引起炎症刺激而致水肿。
⑧硬化剂注射不当。当内痔行消痔灵等硬化剂注射时,若未能充分掌握注射要领,药物误注至齿线以下,药液刺激联合局部炎症易引起组织水肿。
⑨内括约肌痉挛。术中创伤较大,或麻醉不充分,或手术未采取无痛技术,均可导致术中及术后肛门剧烈疼痛,而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环障碍而致水肿。
⑩敷料固定松紧不当。术后创面敷料压迫过紧,麻醉消失后肛门皮肤与皮桥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而致肛管皮肤或皮桥嵌顿于肛门而致水肿;或术后胶带固定过松,或肛门局部的敷料过早松解,局部渗出增加或敷料填入肛门周围松紧度不一致而形成水肿。
术后护理不当
创口较大,手术后换药不及时,创面消毒不彻底,部分创面因肛门皱褶而隐藏,或因患者疼痛影响而未清理干净,或便后不能及时清洗伤口、清洁创面,造成局部形成炎症反应,刺激创面而引起水肿。
其他因素
①过度活动。术后患者较早下床活动,或活动时间过长,均可因创面反复摩擦引起肛门水肿。
②粪便摩擦。术后排便困难,或因担心疼痛而控制排便,造成粪便积滞,久蹲而致局部充血,对血管造成压迫,或因用力过猛而致肛缘血管破裂而形成血栓;或因术后早期排便次数较多,便质或干或稀,均可因大便过度摩擦创面而致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水肿。
治疗
若肛门水肿一旦发生,需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治疗,常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①中药熏洗。临床中熏洗汤剂常采用清热燥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止痛类中药,借助药力和热力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湿润蒸腾的热气可使肛门括约肌松弛,皮肤温度升高,毛孔开放,微小血管扩张,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静脉、淋巴管回流畅通,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容易透过皮肤附属器官和创面组织吸收,直达病所,促进水肿消散。
②抗感染。术后早期肛门水肿大部分由炎症引起,因此术后可常规应用抗生素以控制炎症,预防水肿的发生。
③消肿药物。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地奥司明片口服、硫酸镁溶液热敷等。
④微波治疗。微波对水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2450MHz的频率下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发生剧烈的摩擦作用,产生很强的热效应,从而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缓解肛门内括约肌痉挛。
⑤红光治疗。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消除静脉淤血,改善并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代谢产物的吸收,促进炎症消散,同时使局部细胞活动旺盛,代谢过程加快而使细胞再生和修复过程加快,从而降低肛门水肿的发生率。
⑥其他疗法。扩肛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减少对局部淋巴及静脉回流的影响;或针灸疗法,亦可缓解肛门疼痛,减轻括约肌痉挛而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