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PS:全文为原文,译文(翻译)可向下留言、阅读↓

《《伤寒论》》有24个想法

  1.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2.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掰)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掰)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参汤方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方内,加入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法服。

    以上五方,病证并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枚(掰) 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以上二方,病证并在第七卷内。

  3. 序一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考(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自仲景于今八百馀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金请颁行。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注解伤寒论》序。

  4. 序二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馀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馀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