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皮病

由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化脓性炎症。

病因

常见的皮肤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亦可为二者的混合感染。细菌入侵后引起皮肤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取决于病原菌与宿主免疫状态,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细菌的毒力和数量。
②皮肤的抵抗力。皮肤角质层有破损时细菌才能侵入皮肤,故搔抓和外伤常成为化脓性球菌入侵的有利条件。皮肤干燥不利于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存,酸性的环境不利于化脓性球菌的生存。
③机体的免疫力。某些全身性疾病可使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如患糖尿病时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率高并且病情严重;营养不良、肥胖、酒精中毒、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等皆可增加感染的发生率。潜在的全身性疾病如低γ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慢性肉芽肿病等皆可伴有复发性化脓性感染。原有的皮肤病等皆易继发脓皮病。
④婴儿和老人较易带有葡萄球菌。婴儿期较易患链球菌性脐炎和丹毒,幼儿期丹毒少见,老年时则又易患丹毒。
⑤其他。个人的卫生条件、外部环境及职业因素等对脓皮病的发生也有影响。

分类

根据脓皮病的发生机制分为三类。

1.原发性感染

细菌直接侵入皮肤而引起。临床表现各异。其中造成毛囊性损害的又称为毛囊性化脓感染,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浅在性的仅侵及毛囊浅部,为毛囊炎;深在性的侵及毛囊深部,如须疮;感染侵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起较大范围化脓性炎症则形成疖,多个疖肿融合则形成痈。

2.继发性感染

原有皮肤疾病与继发性感染所引发的病变并存。可为急性或慢性。致病菌多为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此外,变形杆菌、酮酸假单胞菌杆菌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时也可致外耳及某些慢性溃疡的继发感染。

3.全身性感染

如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诊断

常见的脓皮病,如脓疱疮、毛囊炎、疖、丹毒等,从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不典型的皮损和少见的病种,如痤疮丙酸杆菌头皮感染则需借助于实验室检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脓液涂片染色后镜检,可抽取完整的水疱或脓疱的内容物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一般脓疱的镜检比细菌培养实用,因培养需时较长。药物敏感试验用于少数难治的病例。

治疗

可采用湿敷、去痂或用消毒剂(如高锰酸钾、利凡诺尔溶液)清洗的方式清洁病变部位,尽可能使皮肤表面保持干燥。

轻度脓皮病如毛囊炎、小面积脓疱疮可仅用局部治疗,糜烂面可用利凡诺尔糊膏、氯己定(洗必泰)等;毛囊炎、疖等可外用各种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克林霉素醑等。当感染较重、有全身症状及病损广泛时,需系统用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必要时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某些感染如疖、痈,还可配合理疗如紫外线、超短波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