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龈肥大

由于全身用药引起牙龈完全或部分的肥大,与长期服用药物有关。又称药物性龈增生。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药物性牙龈增生主要是由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又称大仑丁)引起。80年代以后,临床上经常发现因高血压和心脑疾病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引起的药物性牙龈肥大,而苯妥英钠引起的龈肥大相对少见。2018年,中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445亿,而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心、脑血管疾病亦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一步增加,并且这些疾病又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因此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进一步增多的可能性,钙通道阻滞剂诱导的药物性牙龈增生在口腔临床工作中会越来越多见。

药物性龈肥大的存在不仅影响到牙面的清洁作用,妨碍咀嚼、发音等功能,有时还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病因

与牙龈肥大有关的常用药物有三类:
①苯妥英钠。属于抗惊厥药。用于治疗癫痫病。
②环孢菌素。属于免疫抑制剂。用于器官移植患者,以避免宿主的排异反应,以及治疗重度牛皮癣等。
③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属于抗高血压药。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易发生药物性龈增生,其增生程度与年龄、服药时间、剂量有关,并与菌斑、牙石有关。

1.药物的作用

上述药物引起牙龈增生的真正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在苯妥英钠用于治疗癫痫后不久,O.P.金博尔于1939年就首次报告了苯妥英钠引起的牙龈肥大。癫痫患者长期服用苯妥英钠,使原来已有炎症的牙龈发生纤维性增生。有研究表明,服药者中有40%~50%发生牙龈增生,且年轻人多于老年人。关于牙龈增生的程度是否与血清和唾液中苯妥英钠的浓度有关尚无定论。有学者报告牙龈增生程度与服药剂量有关。体外研究表明,苯妥英钠可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有丝分裂,使蛋白合成增加,合成胶原的能力增强,同时细胞分泌的胶原溶解酶丧失活性,致使胶原的合成大于降解,结缔组织增生肿大。另有研究指出,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对苯妥英钠的敏感性增强,易产生增殖性变化。

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等药物,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维拉帕米等也可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环孢菌素A为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器官移植或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服用此药者有30%~50%发生牙龈纤维性增生。硝苯地平为钙通道阻滞剂,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具有扩张周围血管和冠状动脉的作用,对牙龈也有诱导增生的作用,约有20%的服药者发生牙龈增生。环孢菌素和钙通道阻滞剂两药联合应用,会增加牙龈增生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这两种药物引起牙龈增生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报告两种药物以不同的方式降低了胶原酶活性或影响了胶原酶的合成,也有人认为牙龈成纤维细胞可能是钙通道阻滞剂的靶细胞,硝苯地平可改变其细胞膜上的钙离子流动从而影响细胞的功能,使胶原的合成大于分解,从而使胶原聚集而引起牙龈增生。上述药物还能抑制细胞的钙离子摄入〔钙是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TP)酶活动所必需的〕,导致牙龈的过度生长。此外,药物对牙龈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比如凋亡抑制蛋白Bcl-2,抑癌蛋白P53、Ki-67抗原和c-myc癌蛋白在药物性增生的牙龈组织内均有阳性表达,甚至有的与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呈正相关。这些相关凋亡蛋白的异常表达可破坏上皮组织的代谢平衡,最终导致龈组织增生。

2.菌斑的作用

菌斑引起的牙龈炎症可能促进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使原来已有炎症的牙龈发生纤维性增生。有研究表明,牙龈增生的程度与原有的炎症程度和口腔卫生状况有明显关系。人类和动物实验也证实,若无明显的菌斑微生物、局部刺激物及牙龈的炎症,或对服药者施以严格的菌斑控制,药物性牙龈增生可以减轻或避免。可以认为,局部刺激因素虽不是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原发因素,但菌斑、牙石、食物嵌塞等引起的牙龈炎症能加速和加重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展。

临床表现

药物性龈增生好发于前牙(特别是下颌),初起为龈乳头增大,继之扩展至唇颊龈,也可发生于舌、腭侧牙龈,大多累及全口龈。增生龈可覆盖牙面1/3或更多。病损开始时,点彩增加并出现颗粒状和疣状突起,继之表面呈结节状、球状、分叶状,色红或粉红,质地坚韧。口腔卫生不良、创伤􀂯、龋齿、不良充填体和矫治器等均能加重病情。当牙间隙较大时,病损往往较小,可能由于此处清洁作用较好所致。无牙区不发生该病损。

组织病理学

不同药物引起的龈肥大不仅临床表现相似,组织病理学表现也相同。药物性龈肥大的主要特点是牙龈结缔组织和上皮的显著增生。牙龈表面上皮增生、水肿,表层不全角化。沟内上皮表面大多数有糜烂、溃疡,上皮内有白细胞移出。牙龈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胶原纤维增生、变粗、排列密集,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的数目增多,炎性浸润区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以浆细胞为主,其次为淋巴细胞。炎症程度以轻、中度多,但较龈纤维瘤病的炎症重,一般不发生骨吸收。

诊断

①患者有癫痫或高血压、心脏病或接受过器官移植,并有苯妥英钠、环孢菌素、硝苯地平等的服药史。一般在用药后的3个月即发病。
②增生起始于牙间乳头,随后波及龈缘,表面呈小球状、分叶状或桑葚状,质地坚实,略有弹性。牙龈色泽多为淡粉色。
③若合并感染则有龈炎的临床表现,存在局部刺激因素。

治疗

停止使用或更换引起牙龈增生的药物:停药是最根本的治疗,然而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并不允许停药,因此,必须与相关的专科医师协商,考虑更换使用其他药物或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以减轻不良反应。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通过牙周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去除菌斑、牙石,并消除其他一切导致菌斑滞留的因素,并指导患者切实掌握菌斑控制的方法。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牙龈增生可明显好转甚至消退。

2.局部药物治疗

对于牙龈炎症明显的患者,除了去除菌斑和牙石外,可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龈袋,并在袋内置入抗菌消炎的药物,待炎症减轻后再做进一步的治疗。

3.手术治疗

对于虽经上述治疗但增生的牙龈仍不能完全消退者,可进行牙龈切除并成形的手术治疗。对于重度增生的患者,为避免角化龈切除过多,可采用翻瓣加龈切术的方法。术后若不停药并且忽略口腔卫生,则易复发。

指导患者严格控制菌斑,以减轻服药期间的牙龈增生程度,减少和避免手术后的复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