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在中国,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最为常见,肉瘤较少。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之总称,80%以上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包括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唇癌、上颌窦癌等;其次为腺上皮癌及未分化癌;基底细胞癌及淋巴上皮癌少见。
临床特点与诊断
中国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40~60岁的成人,男性多于女性。部位以舌、颊、牙龈、上颌为常见。口腔黏膜癌最初表现为上皮增殖性硬结,往往不为医患所重视。继而表层糜烂呈溃疡,表面呈红色间以少许白色小斑点,浅在而无坏死。自觉症状略感不适,偶有刺激性痛。此期也易被忽略而按一般黏膜溃疡对待,但仔细触诊会感到溃疡表面粗糙、边缘稍硬韧有棱缘感。进一步发展则溃疡中心坏死,边缘隆起呈堤状或似花瓣状外翻,或坏死现象不显著而呈结节菜花状增殖。患者此时自觉症状明显,常伴功能障碍,但此时已非肿瘤早期了。因此,口腔中一些好发部位如接近下颌磨牙的舌侧缘、颊黏膜的咬合线、上下牙龈的磨牙区等出现进展性溃疡,经一般治疗两周无愈合倾向,则应高度警惕癌的发生。
原发灶确诊的方法是做活体组织检查。颈部检查必不可少,特别是颈上深的二腹肌群淋巴结。如发现肿大淋巴结,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活动度及硬度等。肥胖病人或触诊困难者,可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也可考虑做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晚期也可发生远处转移。
组织病理学特点
鳞癌可发生于黏膜或皮肤的鳞状上皮,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瘤系鳞状上皮增殖而成。增殖的上皮侵入结缔组织,形成许多互相连接的细胞巢;在癌巢中进行角化过程,形成轮层状小体者,称癌珠。相当于基底层的细胞排列在癌巢的外围和结缔组织的间质相连。鳞癌不呈角化时,则其细胞巢由形态相同的鳞状上皮细胞所组成,间有多形性细胞,称为无角化性鳞癌,其恶性程度较高。
按照病理分化程度,鳞癌一般可分为三级:1级分化较好;3级分化最差;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最高。由于鳞癌发生的部位不同,其组织结构、恶性程度、转移部位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也均有所不同。
具体类型
舌癌
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绝大多数为鳞癌,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分类,舌前2/3癌属口腔癌范围;舌后1/3则应属口咽癌范围。舌癌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舌癌多发生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一般恶性程度较高,生长快,侵袭性较强,常波及舌肌,致舌运动受限,出现说话、进食及吞咽困难。晚期舌癌可蔓延至口底及下颌骨,使全舌固定;向后发展可侵犯腭舌弓及扁桃体。如有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常发生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及整个同侧的头面部。
舌癌早期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因舌体具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液循环,且舌体的机械运动频繁,这些都是舌癌容易转移的因素。舌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常在一侧,如发生于舌背或越过舌体中线的舌癌可以向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舌前部的癌多向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中群转移;舌尖部癌可以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群淋巴结。此外,舌癌可以发生远处转移,多转移至肺部。
治疗
应以综合疗法为主。为了保存舌的功能,有时对早期病例可选用放射治疗,待原发灶控制后再施行颈部淋巴清扫术。如放射治疗不敏感时,可行原发灶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中晚期病例常先行手术治疗,即原发灶扩大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若对侧有转移时,应做双侧颈淋巴清扫术。由于舌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并容易早期转移,一般主张做选择性肩胛舌骨肌上或改良性颈淋巴清扫术。为恢复舌的功能,超过1/2以上的舌体缺损均应行一期舌再造术。术后根据原发灶切除情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决定是否行辅助放射治疗。
化学药物可作为晚期病例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此外,化学药物治疗也适用于有远处转移的患者。
牙龈癌
牙龈癌在口腔鳞癌构成比中居第二或第三位。如将上牙龈与下牙龈分开计算,则下牙龈癌居第三位,上牙龈癌居第五位。下牙龈癌较上牙龈癌更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牙龈癌多为分化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慢,以溃疡型为最多见。早期向牙槽突及颌骨侵袭,使骨质破坏,引起牙松动和疼痛。上牙龈癌可侵入上颌窦及腭部;下牙龈癌可侵及口底及颊部,如向后发展到磨牙区及咽部时可引起张口困难。下牙龈癌比上牙龈癌淋巴结转移早,同时也较多见。下牙龈癌多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颏下淋巴结,以后到颈深淋巴结;上牙龈癌则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远处转移比较少见。
治疗
以外科手术为主。牙龈癌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且如采用大剂量放射治疗,容易发生放射性骨坏死,故放射治疗一般仅适用于分化低的牙龈癌。
早期下牙龈癌仅波及牙槽突时,应将原发灶及下颌骨做方块切除,以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及功能。如癌瘤范围较广侵入颌骨时,则应将原发灶及下颌骨部分或一侧切除;切除后可用重建钛板固定切除断骨的两端,或用斜面导板固定,以免颌骨偏位而发生咬合紊乱,将来再植骨。有条件时,可行一期植骨整复术,采用血管化腓骨瓣、髂骨瓣等修复下颌骨缺损。由于下颌牙龈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一般应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
上牙龈癌应做上颌骨次全切除。如已波及上颌窦内,可考虑将一侧上颌骨全切除。切除后的缺损可用赝复体修复,也可采用软组织皮瓣或连同骨组织的复合组织瓣修复上颌骨组织缺损。上牙龈癌一般不同期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应加强术后随访观察,待有临床转移征象时,再行颈淋巴清扫术;但如已有淋巴结转移,应同期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根治性切除术。
颊黏膜癌
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在口腔癌中居第二或第三位。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及恶性多形性腺瘤。颊黏膜癌的区域,按UICC的规定应在上下颊沟之间,翼下颌韧带之前,并包括唇内侧黏膜。
临床表现
颊黏膜癌常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性,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穿过颊肌及皮肤,可发生溃破,亦可蔓延至上、下牙龈及颌骨。如向后发展可波及软腭及翼下颌韧带,引起张口困难。
颊黏膜鳞癌常转移至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有时也转移至腮腺淋巴结,远处转移较少见。
治疗
小的颊黏膜鳞癌可采用放射治疗。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以及较大的肿瘤,应行外科手术;术前可先用化学药物治疗。切除后创面过大,不能将组织拉拢缝合时,可用颊脂垫或游离皮瓣转移整复,以免术后瘢痕影响张口。对晚期的颊癌已侵及颌骨,并有颈淋巴结转移时,可行颊颌颈联合根治术。术后洞穿性缺损可待肿瘤控制后施行整复手术,也可以用游离软组织皮瓣立即整复。
腭癌
腭癌按UICC分类应仅限于硬腭的原发性癌瘤,软腭癌应列入口咽癌范围。
临床特点
硬腭癌以来自唾液腺的腺癌为多,鳞癌少见。发生于硬腭的鳞癌,细胞多高度分化,发展一般比较缓慢,常侵犯腭部骨质,引起腭瘘。向上蔓延可至鼻腔及上颌窦,向两侧发展可侵及牙龈。硬腭癌的淋巴转移率不高,主要累及颈深上淋巴结,有时可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治疗
硬腭鳞癌的细胞分化较好,适宜采用手术切除,组织缺损可用赝复体修复。一般颈淋巴结有转移时才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
口底癌
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的口底癌较少见。居口腔及唇癌的第六位。口底癌指原发于口底黏膜的癌,与来自舌下腺的癌应有所区别。
临床特点
早期常发生于舌系带的一侧或中线两侧,多为中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生长于口底前部者,其恶性程度较后部为低。早期鳞癌常为溃疡型,以后向深层组织侵袭,发生疼痛、唾液增多、舌运动受限,并有吞咽困难及语言障碍。口底癌可向四周蔓延,侵犯舌体、下颌下腺导管及下颌下腺,或穿过肌层进入下颌下区。口底癌常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
治疗
早期浅表的口底鳞癌可用放射治疗。较晚期的病例,如肿瘤侵及下颌骨,或有颈部淋巴转移时,应行口底部、下颌骨、颈淋巴联合根治术。对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同时或分期行颈淋巴清扫术。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可用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行姑息性治疗。
唇癌
发生于唇红缘黏膜的癌。按UICC分类,唇内侧黏膜应属颊黏膜癌,唇部皮肤来源者应划入皮肤癌,唇癌应仅限于唇红黏膜原发的癌。
临床表现
唇癌主要为鳞癌,腺癌很少见。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1/3间的唇红缘黏膜。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唇癌生长较慢,一般无自觉症状,以后肿瘤向周围皮肤及黏膜扩展;晚期可波及口腔前庭及颌骨。下唇癌常向下颌下淋巴结转移;而上唇癌则向耳前、下颌下及颈淋巴结转移。上唇癌的转移较下唇早,并较多见。唇癌的转移一般较其他口腔癌少见,且转移时间较迟。
治疗
早期病例无论采用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激光治疗、低温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但对中晚期病例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则应用外科治疗。临床无转移的唇癌也可行选择性一侧或双侧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但如已证实转移,则需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原发灶切除后,可立即用邻近组织瓣或游离组织瓣整复。
上颌窦癌
上颌窦癌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常见,偶为腺源性上皮癌。
临床表现
因位于上颌窦内,早期无症状,不容易发觉;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较明显的症状时才被注意。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临床上可出现不同的症状。肿瘤发生自上颌窦内壁时,常出现鼻阻塞、鼻出血,一侧鼻腔分泌物增多,鼻泪管阻塞有流泪现象;肿瘤发生自上颌窦上壁时,可使眼球突出、向上移位,可能引起复视;当肿瘤发生自上颌窦外壁时,则表现为面部及唇颊沟肿胀,以后皮肤破溃、肿瘤外露,眶下神经受累可发生面颊部感觉迟钝或麻木;肿瘤发生自上颌窦后壁时,可侵入翼腭窝而引发张口困难;当肿瘤发生自上颌窦下壁时,则先引起牙松动、疼痛、肿胀,如将牙痛误诊为牙周炎等而将牙拔除,则创伤不能愈合,形成溃疡,肿瘤突出于牙槽部。晚期的上颌窦癌可发展到上述任何部位以及筛窦、蝶窦、颧骨、翼板及颅底部,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上颌窦癌常转移至下颌及颈上部淋巴结,有时可转移至耳前及咽后淋巴结。远处转移少见。
诊断
上颌窦癌位置较深,症状特异性不强,早期诊断常常比较困难,因此应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要将上述症状轻易诊断为牙周病、根尖周病、慢性上颌窦炎等。可借助于曲面体层X线片、CT检查等方法辅助诊断并判断病变范围。必要时应行上颌窦探查术,以便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治疗
采用综合疗法,以外科治疗为主。早期肿瘤局限于上颌窦内者,可施行上颌骨全切除术。肿瘤波及眶板时,须全部切除并包括眼眶内容物。肿瘤累及后壁及翼腭窝时,应施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将下颌骨冠突及翼板与上颌骨一并切除,切除后的缺损可用赝复体充填或游离组织瓣整复。较晚期上颌窦癌最好先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待肿瘤初步被控制后再行上颌骨根治性切除术。如肿瘤已波及筛窦、颞下窝或颅底时,可考虑施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对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可用放射治疗,也可考虑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如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一般与上颌骨切除一起行同期颈淋巴清扫术。
中央性颌骨癌
中央性颌骨癌主要源自牙胚成釉上皮的剩余细胞。这些上皮细胞可残存于牙周膜、囊肿衬里以及来自成釉细胞瘤恶变。在组织类型上可以是鳞癌也可以是腺性上皮癌,且以后者为多见。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下颌骨,特别是下颌磨牙区。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以后可以出现牙痛、局部疼痛,并相继出现下唇麻木。肿瘤自骨髓内向骨密质侵袭,穿破骨密质后,则在相应部位颊舌侧出现肿块,或侵犯牙槽突后出现多数牙松动、脱落,肿瘤自牙槽突出。肿瘤也可沿下牙槽神经管生长,甚者超越中线至对侧;或自下牙槽神经孔穿出而侵犯翼下颌间隙。晚期可侵袭咀嚼肌及皮肤而致张口受限。
中央性颌骨癌可向区域性淋巴结及血液循环转移,预后较差。
诊断
与上颌窦癌一样,中央性颌骨癌的早期确诊较困难。下唇麻木是中央性颌骨癌的首要症状,此时应及时行X线片检查。X线早期表现为病损局限于根尖区骨松质之内,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为了确诊,有时可将病变区牙拔除一个,自牙槽窝内刮取组织一块行病检;如已穿破骨密质形成肿块者,则活检更为容易。
注意须与慢性骨髓炎相鉴别。后者多有炎症史,X线除骨质破坏外,尚有增生修复的表现,如骨膜增生等。神经炎比较少见,麻木可时轻时重,X线片显示无骨质破坏。
中央性颌骨癌如来自囊肿或成釉细胞瘤恶变,则兼有囊肿及成釉细胞瘤的X线表现。
治疗
手术是治疗中央性颌骨癌的主要方法。根据中央性颌骨癌的病变扩散特点,下颌骨的切除范围应更加广泛。限于一侧者一般应用半侧下颌骨切除;如邻近中线或超越中线者,应根据解剖特点于对侧下颌骨颏孔或下颌孔处截骨;或行全下颌骨切除。一般应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术后配合放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