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以事先计划能力差、行为冲动、不计后果、伴有情感不稳定为特点的一种人格病态。包括冲动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两种特定亚型。

病因及发病机制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其他人格障碍相同,是生物学、心理及不良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病理生理因素等。遗传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大脑发育不健全或缺陷以及围产期、婴幼儿期的营养缺乏也可以引起人格障碍。另外,5-羟色胺、谷氨酸、胆碱能环路等神经递质也可能参与人格障碍的发生。
②心理因素:很多研究提示,婴幼儿期的早期教育、父母关系、受虐待史等因素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另外,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也可以导致某些特征性的行为模式。
③环境因素:儿童在生长发育期有极大的可塑性及模仿性,不良的教养方式、社会环境以及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都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形成。

临床特征

1.冲动型人格障碍

又称为攻击型人格障碍或爆发型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绪爆发或暴怒,同时伴有明显攻击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常表现为:
①可因较小的事件而爆发强烈的愤怒并产生攻击性行为。
②情绪极不稳定,情感爆发时,对他人可有暴力攻击,可有自杀、自伤行为。
③属于发作性、突然产生的冲动攻击性行为,与平时表现不一致,发作时难以自控且不考虑后果,冲动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恼,但不能防止再犯,间歇期正常。
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
⑤人际关系强烈而不稳定,难以持久。

2.边缘型人格障碍

除了情绪不稳的特征之外,病人的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心的偏好(包括性偏好)常常模糊不清或扭曲,缺乏持久的自我同一性,通常有持续的空虚感。与人关系要么极好,要么极坏,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这种强烈及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连续的情感危机,并可能伴有一连串的自杀威胁或自伤行为(这些情况也可能在没有任何明显促发因素的情境下发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时会出现短暂的应激性精神病症状,一般症状轻微,多表现为真实感和个体认同出现偏差所致的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但现实检验能力相对保存。有这些短暂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或神经症。

诊断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的诊断首先必须满足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病史,需多方面采集病史资料,并采用临床访谈、标准的评估、自评问卷等手段辅助诊断。首先必须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要点:
①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或终生,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②不是由广泛性大脑损伤或病变以及其他精神障碍所直接引起的,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学病理变化。
③人格显著持久地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所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持久、泛化、固定的行为模式。
④主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的异常,智力和意识状态完好,一般没有幻觉、妄想。
⑤缺乏自知力。
⑥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⑦治疗效果欠佳。同时符合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

治疗和预后

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可小剂量、针对性地给予稳定情绪的药物。一般不主张长期应用和常规使用。
②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分析、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认识个性缺陷,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行为。
总体而言,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