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

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称精神医学。

精神病学(psychiatria)一词,源自希腊语。psyche即精神、灵魂之意,iatria为治疗之意,即精神病学是治疗灵魂疾病的意思。公元前5~4世纪,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科学医学的奠基人,也被称为精神病学之父。他认为脑是思维活动的器官,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他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四种基本的体液:血、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就像自然界存在四种现象——火、土、空气、水一样。四种体液如果正常地混合起来则健康,如果其中某一种过多或过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常,人就生病。例如抑郁症是由于人体内黑胆汁过多,进入脑内破坏脑部活动而产生。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内经》也把人的精神活动归之于“心神”的功能,中国其他医学典籍也对精神症状做了详细的描述,并归类于“狂”“躁”“癫”“痴”等名称。

中世纪神学宗教认为意志自由乃上帝所赐,意志失常则大抵由于恶魔作祟的结果。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体。18世纪对西欧的精神病学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从这时开始精神病才被看作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精神病人被看作是社会的成员。P.比奈尔是第一个被任命当“疯人院”的院长。他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他们从不见天日终生囚禁的监狱生活中解放出来,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进行了有历史意义的改革。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是精神病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德国精神病学家E.克雷丕林以临床观察为基础,以病因学为根据,提出了临床疾病分类学原则。他认为精神病是一个有客观规律的生物学过程,可以分为数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的病因,特征性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典型的病程经过和病理解剖所见,以及与疾病本质相联系的归转。他第一次将早发性痴呆作为疾病单元来描述,并认为青春痴呆、紧张症和早发性痴呆的表现虽然不同,而是同一疾病的亚型。躁狂症和抑郁症外表上虽然完全相反,本质上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合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他的思想推动了精神病学理论的发展,为精神疾病的分类学打下基础,并使精神病学的理论从症候群的基础上进入自然疾病单元的研究。

20世纪以来,许多精神病学家对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别从大脑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以阐明精神现象的实质和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机理。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精神病学中的各种学派。

1953年,氯丙嗪具有抗精神病作用的发现是精神病学发展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抗精神药物的出现使得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都出现明显进步。同时也为研究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和复杂性,作为二级学科的精神病学又划分出多个亚专科,如社会精神病学(从社会学、文化差异的角度研究精神疾病、行为问题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司法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病人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评价或鉴定精神病人违法行为的责任能力与安置问题的一门学科)、精神病理学(心理学为基础,对异常思维、情感体验、行为等进行描述、命名、归类等,并研究精神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深层心理活动等的关系一门学科)、生物精神病学(从生物学角度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一门学科)、成瘾精神病学(研究成瘾相关障碍发病机制、治疗、预防、康复以及与精神障碍共病的一门学科)等。另外,根据服务对象年龄不同,划分为儿童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成人精神病学等。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精神卫生需求的增加,当前精神病学的服务对象与研究对象已有明显的变化,研究重点从传统的重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逐渐向轻性的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障碍、强迫障碍、适应不良行为等)转移;同时,服务模式也从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而且由于新的精神药物的出现、对康复及复发预防的重视,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因此当代精神病学的概念已远远超过传统的精神病学概念所覆盖的范围,许多学者认为,将“精神病学”改称为“精神医学”更为贴切。中国近年出版的专业书籍均将“psychiatry”译为“精神医学”,日本出版的有关专业书籍也均冠以“精神医学”,这种表达既能较好地涵盖主要内容,也减少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误解与歧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法学的创新,特别是神经科学的发展,生物精神病学将有重大进展。建立精神障碍临床研究大数据及生物样本库将成为研究精神障碍的平台,在此平台上采用临床与基础交叉融合研究,从临床、心理、神经电生理、脑影像及分子等不同维度寻找精神障碍易感性筛查、诊断与复发预警的生物学指标,研发复发干预新技术,构建干预-康复-疗效模型,将这些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

脑功能影像学将会是精神医学研究的新热点,在活体上对脑部受体和功能动态的研究将弥补20世纪在精神病患者尸体脑组织上研究的不足,对克服许多实验混杂因素、提供研究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多种学科与精神医学的有机结合势在必行,精神医学将出现多个互相联系但又相互独立的分支学科。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的新型精神药物的不断推出,一方面将会使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大为改观,另一方面也将推动精神病学的发展。

随着大众对精神卫生需求增加,对精神卫生工作者,特别是精神科医师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科医师数量也来也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精神卫生的服务对象、服务重点将会进一步转移,各种适应不良行为、轻型精神障碍、药物酒精依赖、心身疾病、儿童老年心理卫生问题将会受到重视,精神科将会进一步分工和专门化。与此同时,精神科硬件与软件环境建设更加优化,精神病院的现代化前景是实行院内园林化、室内家庭化、管理开放化、治疗多元化。

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精神卫生的立法,患者的权益、隐私将会得到进一步保护,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家属共同参与的治疗模式,以及强调功能恢复以及全病程治疗的精神科治疗理念将会有进一步得到强化。精神疾病的康复与社区服务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造就一批从事精神康复的专业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工作者,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康复。精神疾病患者将会受到更人道的对待,社会歧视也会逐渐减少。从事精神科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也将改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