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茨病

特发性的发育性视网膜血管异常。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最初于1908年由G.寇茨首先描述并以其名字命名。通常为男性单眼发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

病理及分类

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组织病理学提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不规则扩张,并可见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腔有PAS染色(+)的渗出。视网膜下腔内还可见吞噬大量脂肪的巨噬细胞,通常情况下远离扩张的血管。电镜可见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异常

J.A.希尔兹等结合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将寇茨病分为5期。
1期:仅有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
2期: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并有视网膜下渗出(2A为中心凹以外的渗出,2B为中心凹以内的渗出);
3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3A为不完全性脱离,3B为完全性脱离);
4期:全视网膜脱离并继发青光眼;
5期:终末期(眼球萎缩)。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清楚,CRB1基因及NDP基因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症状或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的程度各不相同,取决于黄斑区是否受累。婴儿和儿童可以出现严重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表现为白瞳症。青中年患者的病情较轻,可表现为黄斑区及周边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和动脉瘤样改变,引起不同程度的渗漏,视力下降多为轻中度。眼科检查可发现特发性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下渗出,黄斑区的硬性渗出,甚至出现脂质结节,随病程进展可出现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诊断

根据典型的眼底表现诊断。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它可显示异常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以及无灌注区,造影的晚期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渗漏。

治疗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无自觉症状、黄斑区和周边部血管扩张不明显的患者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周边部血管明显扩张的患者可以进行光凝或冷冻治疗。3A期患者可行冷冻治疗,如渗出较多,可联合放液或行玻璃体切除。3B期和4期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或气体填充,以硅油填充为佳。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联合激光、手术治疗,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预后

早期治疗预后较好,视力预后视黄斑区的受累情况而定。晚期病例可能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或眼球萎缩,预后不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