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
定义
痉挛是指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脊髓中枢兴奋性失控,导致速度依赖的骨骼肌张力升高和腱反射亢进。常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脊髓病、脑瘫、多发性硬化和侧索硬化症等多种中枢神经疾病。
康复问题
痉挛的康复问题包括:
①运动障碍。
②日常生活活动障碍。
③皮肤损伤或压疮。
④诱发疼痛或自主神经过反射。
⑤骨与关节畸形。
⑥护理与清洁困难。
并非所有肌痉挛都需治疗。肌痉挛有时有助于协助活动,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预防深静脉血栓,膀胱逼尿肌痉挛利于排尿。需要辨别其康复的主要目标是瘫痪引起的功能障碍,还是该阶段痉挛导致的运动障碍或护理困难。
治疗原则
去除诱因:疼痛、感染、大小便障碍、结石、体位不当、心理与情绪异常都是痉挛加重的常见原因。需要积极地处理和去除。
牵张治疗:缓慢持续的牵张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肌肉痉挛,是痉挛处理的基础治疗。
运动治疗:中小强度的耐力性运动有助于减轻肌肉痉挛,而肌肉痉挛的减轻有利于更多的运动。反之,运动越少,痉挛越重,痉挛越重,运动就越受限。
物理因子治疗:包括冷热、电刺激、水疗等。矫形器治疗:矫形器有利于将肢体固定在痉挛肌肉延长的位置,形成缓慢长期的肌肉牵张,从而缓解痉挛程度。
药物使用:全身用药包括巴氯芬、替扎尼定等。局部用药包括化学去神经技术(肉毒毒素)和溶神经技术(酚或者酒精注射)。
痉挛的康复治疗是综合性的,要充分考虑痉挛作用的两面性,适当使用康复治疗技术。
物理因子疗法
冷疗和热疗 不同的温度包括浅冷、深冷、浅热、深热会对肌张力产生抑制或兴奋不同的结果,均可根据症状来合理选择应用。冷热疗可使肌痉挛产生一过性放松,也可缓解疼痛,在运动治疗之前使用。
水疗 温水浸浴、水的浮力、水压对肌肉持久的压迫与按摩均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
电刺激 利用松弛性肌电生物反馈有利于放松痉挛肌。利用肌电生物反馈再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也能起到交互抑制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使用交替电刺激疗法,利用交互抑制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起抑制从而对抗痉挛。
运动治疗
持续被动牵伸 每日进行关节活动训练是防治痉挛的最基本方法。关节活动应缓慢、稳定而达全范围。每日持续数小时的静力牵伸,可使亢进的反射降低。
放松疗法 对于全身性痉挛,放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脑卒中或脑瘫患者,让其仰卧位屈髋屈膝,治疗师固定患者的膝、踝并左右摇摆,在不同体位下使用巴氏球,多体位下被动旋转躯干等。
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 采用各类神经促进技术中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的手法和通过日常活动训练(如坐立转换,行走)均可使患者获得再适应和再学习的机会,从而缓解痉挛。
耐力性运动训练 鼓励非卧床患者参加主动活动如散步、游泳、踏车练习等有助于减少肌肉僵直,对痉挛肌的拮抗肌采取适度的主动运动可以产生交互抑制来抑制痉挛肌。
矫形器使用
除了尽量不使用加重痉挛各种姿势,还可以应用各种矫形器和支具,使痉挛肢体得到持续缓慢的牵伸以缓解痉挛,此外,矫形器还可以对肌肉进行持续的静态牵伸,从而保持软组织长度,伸展痉挛的肌肉,维持肢体在功能位,例如,踝足矫形器可用于控制踝关节的痉挛性马蹄足畸形。矫形器除了防止肌痉挛加重外,还能防止挛缩。
抗痉挛药物
口服抗痉挛药物
巴氯芬(baclofen) 是一种肌肉松弛剂,是脊髓内突触传递强有力的阻滞剂,同时作用于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该药对脊髓性痉挛有效,对脑损伤痉挛效果欠佳。
丹曲林(dantrolene) 肌肉松弛剂,是使用的唯一作用于骨骼肌而非脊髓的抗痉挛药。因作用于外周,与作用于中枢的药物合并使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痉挛。
替扎尼定(tizanidine) 咪唑衍生物是相对选择性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有降低脊髓和脊髓上张力和抑痛的作用。该药临床疗效类似巴氯芬和地西泮,但比巴氯芬较少出现无力,比地西泮的镇静作用弱,耐受性更好。
乙哌立松(eperisone) 属中枢性肌肉松弛剂,主要对α系、γ系有抑制作用,并抑制脊髓、脑干等中枢内的多突触反射及单突触反射。对中枢性肌痉挛早期用药效果较好。
其他口服药 地西泮、复方氯唑沙宗、吩噻嗪类(如氯丙嗪)等中枢神经抑制剂,也可能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分类较多,其中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是一种较强的肌肉松弛剂,也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肉毒毒素。通过肌肉注射后,肉毒毒素可以在局部肌肉内弥散,与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滞神经突触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缓解肌肉痉挛。
靶肌肉的选择应根据异常运动模式、收缩肌和拮抗肌的张力及其平衡对关节畸形的影响、对功能的影响等综合因素确定,必要时可实施诊断性神经阻滞术。注射点主要为靶肌肉运动点,深层靶肌最好有肌电图或超声波检测定位。一般在注射后2~10天出现药物的有效作用,药效可维持3~4个月或更长时间。3个月内不可以重复注射,以避免免疫抗体的产生而造成耐药性。以后则根据需要再注射。
鞘内注射药物
常用巴氯芬鞘内注射。对常规口服药物反应不良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或其他物理疗法如电刺激等不起作用的难治性痉挛,以及严重痉挛伴剧烈疼痛的患者可考虑鞘内注射。
神经溶解技术
应用无水酒精、酚进行神经阻滞,以溶解破坏神经轴索,降低或阻止神经冲动传递,从而减轻肌痉挛。神经溶解技术的优点是解痉时间较长,一般数周至数月,短期内可重复使用。但注射时应注意慎重选择神经,多数神经为感觉和运动混合神经,注射溶解后容易造成感觉障碍,甚至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应考虑避免。常用的注射技术包括:
胫神经溶解 胫神经位于膝关节后腓肠肌两个头和腘绳肌内外侧腱的中间。注射后可减轻马蹄内翻足和踝阵挛,帮助步行。
闭孔神经溶解 闭孔神经位于内收长肌起点。注射后可减轻股内收肌痉挛,利于穿裤、洗浴和插管护理,改善剪刀步态,防止髋脱位和膝内侧压疮。
手术治疗
严重的肌肉痉挛经较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选用手术治疗。通过破坏神经通路的某些部分,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常用方法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肌腱延长术及神经切断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