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的操作。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 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不保留灌肠又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清洁灌肠。
保留灌肠
灌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治疗肠道感染。常用溶液有:用于镇静催眠的10%水合氯醛;用于肠道抗感染的2%黄连素液、0.5%~1.0%新霉素液或其他抗生素溶液。药液量不超过200毫升,药液温度39~41℃。灌肠前患者先排便排尿,根据病情为患者安置不同的卧位,臀部抬高10厘米。轻轻插入肛管15~20厘米,按小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方法缓慢注入药液,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使药液充分被吸收。
不保留灌肠
根据一次灌肠灌入体内的溶液量和周期安排不同,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清洁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解除便秘、肠胀气;清洁肠道,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稀释或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禁忌证包括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血管疾病。常用灌肠溶液为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一次灌入液量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毫升);溶液温度以39~41℃为宜,降温时用28~32℃,中暑时用4℃。将灌肠筒(袋)挂于高处架上,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将肛管前端润滑后轻轻插入直肠,成人7~10厘米,小儿4~7厘米,使液体缓缓流入,保留5~10分钟后再解便。降温灌肠,液体应保留30分钟。
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出肠道内的气体,减轻腹胀。由于灌入溶液量小,对肠道刺激性小,常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患者、危重患者、年老体弱者、小儿、孕妇等。灌肠液常用“1.2.3”溶液,即50%硫酸镁30毫升、甘油60毫升、温开水90毫升;也可用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温度以38℃为宜。插入肛管后用注洗器缓慢注入灌肠液,保留10~20分钟。注入速度不得过快过猛,以免刺激肠黏膜,引起排便反射,造成溶液难以保留。更换注洗器时要防止空气进入肠道。如用小容量灌肠筒(袋),液面距肛门低于30厘米。
清洁灌肠
目的: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中的粪便,为直肠、结肠检查和手术做肠道准备;协助排除体内毒素。常用溶液为生理盐水、0.1%~0.2%肥皂液。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首次用肥皂水,以后用生理盐水,直至排出液澄清,无粪质为止。每次灌肠的溶液量约500毫升,液面距肛门高度不超过40厘米。此法清洁肠道所需时间长,须减少患者经口摄取能量和营养,又要反复灌肠,导致患者体力消耗大,增加痛苦,并有给予肠道癌体压力和刺激的危险。所以,除非疑有肠梗阻,临床上较少采用反复灌肠的肠道清洁方法。
口服全肠道清洁法是通过口服高渗性溶液,在肠道造成高渗性环境,使肠道内水分大量增加,从而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达到清洁肠道的方法。此法操作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患者手术前3天进半流质饮食,手术前1天进流质饮食,于手术或检查前12~24小时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000~3000毫升,也可口服甘露醇、硫酸镁、蓖麻油、番泻叶液等,即可自行反复排便直至排出水样清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