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负压,用吸痰管经口腔、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的方法。
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以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主要用于不能进行有效咳嗽者,如年老体弱、新生儿、危重、麻醉未醒、气管切开者。按照所使用的吸引装置,可以分为电动吸痰法、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注射器吸痰法。
电动吸痰法的动力装置是电动吸引器。使用时,接上电源,打开开关,正确连接吸引器各接口,检查性能是否良好。根据患者情况及痰液黏稠度调节负压,一般为成人-400~-300毫米汞柱,儿童-300~-250毫米汞柱。插管前用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根据插管途径不同,吸痰有三种方法:
①口咽吸引法。将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帮助张口。一手将导管末端折叠,以免负压吸附黏膜,引起损伤;另一手用无菌持物钳持吸痰管头端插入患者口腔咽部,脚踩吸引器开关,放松导管末端。先将口腔咽喉部分泌物吸净,然后更换吸痰管,在患者吸气时顺势将吸痰管经咽喉插入气管达一定深度,约15厘米,松开导管开始吸引,将吸痰管自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净痰液。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患者缺氧。
②鼻咽和经鼻气管吸引。主要用于从口腔吸痰有困难者,用拇指和示指将导管轻快地插入鼻腔,在患者吸气时沿鼻腔向深处插入。鼻咽吸引时,插入导管长度为患者鼻尖至耳垂的距离,成人约为16厘米,儿童8~12厘米,婴幼儿4~8厘米;经鼻气管内吸引时,成人插管长度约为20厘米,儿童14~20厘米,婴幼儿8~14厘米。
③经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吸引。在情况允许下,吸引前给患者过度通气或提高给氧浓度数分钟,然后调至原水平。移开给氧或湿化装置,不带负压将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遇到阻力或患者咳嗽时,往外提出1厘米。间歇使用负压吸引,方法同口咽吸引,鼓励患者咳嗽,并观察有无呼吸窘迫的情况,给患者吸氧,鼓励深呼吸,观察呼吸道情况,有无并发症发生,必要时重复吸引。很多医院设有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吸引管道连接到各病床单位,使用时连接贮液瓶和吸痰管,打开开关即可使用。吸痰方法与电动吸引器吸痰相同。
紧急情况下,没有负压吸引装置时采用注射器吸痰法,用50~100毫升注射器连接吸痰管进行抽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