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低血压

进餐后所引起的低血压。即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在老年人中比体位性低血压更常见。临床表现为进餐后2小时内出现头昏、晕厥、心悸、乏力、恶心、视物模糊或言语不清等症状,当血压恢复正常后,症状可随之消失。

发病机制

机体进食时,迷走神经兴奋,同时胃肠道部分组织分泌扩血管的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等),导致门静脉、肠系膜血管明显扩张,内脏血流增加,而其他部位血流量相对减少,引起低血压。食物的质量是影响内脏血流量的关键因素。进食碳水化合物对血压降低幅度的影响大。另外,老年人交感神经功能代偿不全,不能对餐后血压下降作出相应反应,外周血管阻力明显下降,此与体位性低血压机制相似。

诊断标准

诊断需满足下列三条标准之一:
①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
②餐前收缩压不低于100毫米汞柱,而餐后低于90毫米汞柱;
③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者。

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疗法:
①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少食多餐;
②在基础疾病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钠盐和水分的摄入;
③避免进食时饮酒和血液透析时进食。

体位与运动:餐后适当散步,但要避免过量运动。如PPH与体位性低血压并存,提倡餐后高枕卧位一段时间。

药物治疗
首先需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有效控制高血压,此时降压药反而能改善PPH,药物以非利尿剂降压药优先。若有明确证据是降压药所诱发PPH者,则应在两餐之间服用降压药。冠心病或心衰患者,在无绝对指征时应谨慎应用硝酸盐类和利尿剂。对症治疗以减少内脏血流量为主要目标,咖啡因、奥曲肽、垂体后叶素等可有效减少内脏血流量;阿卡波糖、古尔胶等药物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适用于需饮食控制的2型糖尿病所致PPH患者;另外,吲哚美辛、米多君等药物可通过提高外周血管张力发挥一定疗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