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混杂未消化食物甚至水样便为特征的儿科疾病。
古代医籍对泄泻论述颇多。泄为泄泻的简称,早在《内经》已有飨泄、濡泄等记载。《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难经·五十七难》:“泄凡有五,其名不同。”亦有指泄为大便稀薄,与泻不同者。
泄泻病名,首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泄泻简称泄或泻,指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也有医家认为泄为大便质薄,泻为大便如水,如《幼科金针·泄泻》所载:“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纷绪;泻者,如水之泻也,势惟直下。为病不一,总名泄泻。”《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现代医学称本病为小儿腹泻病,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感染性腹泻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如致腹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等),以及原虫和霉菌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常由饮食不当、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西医学的急性肠炎、肠功能紊乱、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在其病程中以泄泻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此病辨治。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者达每日10次以上。粪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或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黏液。可伴有恶心、呕吐、纳食减少、腹痛、发热、口渴等症。重症泄泻,可见小便少或无,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脱水、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责之于伤于乳食或感受外邪,主要为湿邪,或兼风、寒、暑、热等邪。内因责之于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病机关键为脾胃受损,运化失健。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患泄泻后较成人更易于损阴伤阳而发生变证。如重症泄泻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脾气虚弱,肝旺而生内风,可成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可致疳证。
辨证论治
泄泻辨证以八纲辨证为纲,常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变证重在辨阴、阳。常证根据起病缓急、病程长短进行辨证,急性腹泻多属实证,根据大便性状和兼夹证候辨证论治区分风寒、湿热、伤食。久泻多属虚或虚中夹实,区分属于脾气虚、脾肾阳虚。变证若见泻下不止,精神萎靡、皮肤干燥,为气阴两伤证,属重症;精神萎靡、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为阴竭阳脱证,属危证。泄泻的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对于临床危重证候,应积极配合西医抢救治疗方法,避免贻误治疗时机。
常证:
①湿热泻。证见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作,发热烦哭,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宜清肠解热、化湿止泻,常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②风寒泻。证见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治宜疏风散寒、化湿和中,常以藿香正气散加减。
③伤食泻。证见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治宜运脾和胃、消食化滞,常以保和丸加减。
④脾虚泻。证见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治宜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常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⑤脾肾阳虚泻。证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五更泻,脱肛,形寒肢冷,面色㿠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常以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变证:
①气阴两伤。证见泻下无度,次频量多,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眼窝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啼哭泪少,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健脾益气、酸甘敛阴,常以人参乌梅汤加减。
②阴竭阳脱。证见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治宜挽阴回阳、救逆固脱,常以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预防与调护
预防:
①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
②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患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③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凉。
调护:
①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