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

唐·魏征/世南/褚遂良·群书治要
——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谨敬,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生乖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
——
凡此八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世,非自显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治,用失其道,则天下乱。过此而往,虽弥纶天地,缠络万品,治道之外,非群生所餐挹,圣人措而不言也。
——
凡国之将存亡有六征:有衰国,有乱国,有亡国,有昌国,有强国,有治国。所谓乱亡之国者,凶虐残暴不与焉。所谓强治之国者,威力仁义不与焉。君年长,多妾媵,少子孙,疏宗强,衰国也。君宠臣,臣爱君,公法废,私欲行,乱国也。国贫小,家富大,君权轻,臣势重,亡国也。凡此三征,不待凶虐残暴而后弱也,虽曰见存,吾必谓之亡者也。
——
内无专宠,外无近习,支庶繁息,长幼不乱,昌国也。农桑以时,仓廪充实,兵甲劲利,封疆修理,强国也;上不能胜其下,下不能犯其上,上下不相胜犯,故禁令行,人人无私,虽经崄易,而国不可侵,治国也。凡此三征,不待威力仁义而后强,虽曰见弱,吾必谓之存者也。
——
语曰:“佞辨可以荧惑鬼神。”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人于嗜好而弗敢逆,纳人于邪恶而求利。人喜闻己之美也,善能扬之;恶闻己之过也,而善能饰之。得之于眉睫之间,承之于言行之先。世俗之人,闻誉则悦,闻毁则戚,此众人之大情。有同己则喜,异己则怒,此人之大情。故佞人善为誉者也,善顺从者也。人言是,亦是之;人言非,亦非之。从人之所爱,随人之所憎。故明君虽能纳正直,未必亲正直;虽能远佞人,未必能疏佞人。故舜禹者,以能不用佞人,亦未必憎佞人。语曰:“佞辨惑物,舜禹不能得憎。”不可不察乎!老子曰:“民不畏死,如之何其以死惧之?”凡人之不畏死,由刑罚过。刑罚过,则民不赖其生;生无所赖,视君之威未如也。刑罚中,则民畏死。畏死由生之可乐,故可以死惧矣。此人君之所宜执,臣下之所宜惧之。
——
田子曰:“人皆自为而不能为人。故君人者之使人,使其自为用,而不使为我用。”魏下先生曰:“善哉,田子之言!古者君之使臣,求不私爱于己,求显忠于己。而居官者必能,临阵者必勇。禄赏之所劝,名法之所齐,不出于己心,不利于己身。
——
语曰:“禄薄者,不可与经乱,赏轻者,不可与入难。”此处上者所宜慎者也。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有不必行者。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汝无敢恨,汝无敢思,令必不行者也。”故为人上者,必慎所令焉。人贫则怨人,富则骄人。怨人者,苦人之不禄施于己也,起于情所难安而不能安,犹可恕也;骄人者,无所苦而无故骄人,此情所易制,弗能制,不可恕矣。
——
贫贱之望富贵甚微,而富贵不能酬其甚微之望。夫富者之所恶,贫者之所美,贵者之所轻,贱者之所荣,然而弗酬,不与同苦乐故也。虽不酬之,于我弗伤。今万民之望人君,亦如贫贱者之望富贵。其所望者,盖欲料长幼,平赋敛,时其饥寒,省其疾痛,赏罚不滥,使役以时,如此而已,则于人君弗损也。然而弗酬,弗与同劳逸故也。故为人君,不可不与人同劳逸焉。故富贵者不可不酬贫贱,而人君不可不酬万民,则万民之所不愿戴。所不愿戴,君位替矣,危莫甚焉,祸莫大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