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反流、烧心等症状,但无食管黏膜破损或巴雷特食管。
非糜烂性反流病内镜观察无明显黏膜糜烂,提示反流物对食管刺激可能比反流性食管炎轻。但实际上一些患者症状较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较差,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抗反流防御机制与攻击因素之间失平衡,导致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所致,见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突出的机制是:
①内脏敏感性增高,少量反流物刺激食管可引起明显的症状,患者常有精神心理因素。
②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宽,反流物通过增宽的细胞间隙作用于黏膜神经末梢。
临床表现
症状
所有患者均有烧心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反流和(或)胸痛。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①内镜检查和病理: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无明显改变,但病理检查可观察到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宽、鳞状上皮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
②证实存在异常反流的试验:虽然烧心提示胃食管反流,但并非特异性。因此需要证实烧心是反流所致。检测胃食管反流方法有两种,一是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监测异常的酸反流;二是24小时食管pH-阻抗监测,可监测异常的酸反流和非酸反流。
③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反流物中主要是胃酸刺激导致症状,抑制胃酸可减轻酸反流引起的症状。患者口服质子泵抑制剂1~2周,如症状显著减轻,称为质子泵抑制剂试验阳性,提示酸反流。
诊断
有典型的烧心症状,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下段黏膜破损,质子泵抑制剂试验阳性或食管24小时pH监测提示异常反流,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见胃食管反流病。
预防
控制体重,避免睡前进餐,戒烟、戒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