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衰

由于细胞分裂代数减少,某些器官、组织的衰老速度倍增,导致个体快速走向疾病和死亡的现象。又称早老。

早衰的个体在未成年期出现老年人的特征,如动脉硬化、皱皮、白发以及老态面容和行为。

1886年研究人员首先报道“郝-吉二氏综合征(Hutchinson-Gilford syndrome)”。其为表现为早衰的一种疾病,是以童年期表现出老人面貌及动脉硬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异常、发育障碍和侏儒状态的病症。另一种早衰性疾病名为维尔纳(Werner)综合征,又称“成人早老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患者成年后即开始衰老并进行性加重,以短身材、老人外貌、白内障、关节挛缩、提前停经及各种皮肤改变为特征,易患肌肉、结缔组织病,常于50岁前死于动脉粥样硬化。该病早在1904年被首先报道,随后对该病做了详细的描述。中国最早于1986年由周腾芳报道1例。

研究表明,人类的衰老速度与其寿命长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衰老与老年病的发生存在的紧密联系,是老年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尚难以区分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的界限,尚未找到特异的、与疾病无关的、纯粹属于生理性衰老的生物标记物。当前学者已经提出了一系列衰老机制学说,包括遗传程序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端粒假说、线粒体假说、微量元素学说、代谢产物交联说、体细胞突变说、差错累积说以及免疫紊乱说等多种机制研究,各有特点,但尚无定论,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

早衰患者自青春期开始提前启动衰老程序,加速呈现出自然衰老的表征并伴发多种老年疾病。因此,研究早衰对于揭示人类自然衰老的奥秘以及实现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和探讨诸多内外因素如何通过机体内在变化而引起和加速衰老,亦即探讨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的机理。明确衰老的机制是当前老年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衰老速度的测定,及时制定抗衰老的具体措施,达到延缓衰老目的,有利于人类的健康长寿。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