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而采取的相应的药物治疗。
由于老年人机体的老年性变化和各器官(特别是心、肾、肝脏等)功能的衰退,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也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在用药问题上,老年人与年轻人有明显的不同。由于药代动力学的改变,老年人用药更容易产生药物毒副反应,因此用药的品种、剂量及用药时间要特别谨慎。总之,老年人用药的种类宜少不宜多,起始剂量宜小不宜大,疗程宜短不宜长。服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的发生。药物副作用随用药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0~29岁为3%,40~49岁为7.5%,而70~79岁高达21.3%。《中国药典》所载60岁以上老年病人用药剂量约为年轻人的3/4。老年人对某些药物容易发生副作用,特别是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差距很小的药物,因而其安全性也小,更应特别谨慎。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改变
吸收
①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上升,使胃蠕动亢进,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偏碱性药物在pH偏高的胃液中,离解度降低,也影响吸收。
②肠道血流量减少,影响药物吸收。
③肠道吸收黏膜面和吸收细胞减少。
④消化酶分泌量减少和活性降低。
分布
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脂肪含量相对增加,体液量则绝对减少。体液量的减少,主要是细胞内液的减少。细胞内液的重要成分钾、镁、磷等亦明显减少。所以,老年人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紊乱,病后尤为明显。另外,随着肌肉为脂肪所替代,体内脂溶性药物浓度增加,而水溶性药物浓度降低。
②老年人的血浆白蛋白减少,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血浆游离药物增多,作用或副作用增强。
代谢
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的重量减轻,出现变性细胞,有染色体和线粒体的改变。肝血流量减少,有功能的肝细胞数目减少,肝微粒体酶系统活性降低。
排泄
大多数药物主要经肾排泄。随着增龄,肾脏容量减少,初期表现为皮质的肾单位减少,很快累及髓质。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和再吸收能力均明显下降。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地高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等)消除减慢,血浓升高,消除半衰期延长,更容易引起副作用。
老年人药效学的改变
药效学改变可定义为量效关系或受体敏感性的改变。那些在年轻患者身上轻度或不存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因为老年患者体内环境不能有效调节而表现得非常显著。例如,由于压力感受器的功能受损和脑血流量自动调节的失败,直立性低血压在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并且服用抗交感神经活性的药物(如吩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容量消耗性药物(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盐类和酒精)均可使直立性低血压加重。心排血量减少及合用利尿剂的患者对此尤其敏感。另外,老龄化还可损害平衡能力和姿势维持能力,药物可影响姿势的控制,因此,在老年人中可出现药物引起的跌倒。
老年人对某些药物(如华法林)的过度响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受体敏感性内在的、年龄相关的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老龄化在药物发挥作用中对质量和数量的改变尤为敏感。大脑衰老会损失大量的活性细胞,致使老年人常出现脑萎缩现象。正常的老龄化还包括脑血流量和耗氧量的减少,以及脑血管阻力的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新皮质层和海马区中胆碱能神经元逐渐减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枢和外周胆碱能受体的响应能力均降低。单胺氧化酶活性则伴随正常衰老而增加,从而导致老年人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降低。中枢神经系统(CNS)多巴胺合成的减少与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抗精神病药物)敏感性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即使肾上腺素受体的数目在老年人中并没有减少,但它对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敏感性也均会降低。由于这些神经储备和生化储备随着正常衰老而减少,因此老年人中医源性行为异常相对更常见。药物通常是老年患者突然出现不能解释的神志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
老年人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有明确的用药指征。
②尽量减少药物的种类,剂量要小,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也不宜长期使用。尽量做到剂量个体化。
③避免使用老年人禁忌或慎用药物。④给药方案尽量简化。
⑤严格定期检查老年人使用的药物、根据病情及时减量或停药。
⑥用药过程中,观察药物的反应。
⑦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治疗前应做肝、肾功能检查,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并注意副作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