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下午、傍晚或夜间出现或加剧的精神行为异常。又称日落现象。
如激越、意识恍惚、坐立不安、无目的的漫游甚至攻击性行为等,症状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夜。尽管在精神障碍诊断分类(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 DSM-IV)中并没有将日落综合征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性疾病,但它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实践。其发生可能与过度疲劳、光线减少、催眠药物使用等有关。存在日落综合征的患者白日活动量减少,夜间活动比例增大。日落综合征可促进或加速患者认知功能减退,增加患者发生跌倒和抑郁的风险,并加重患者照料者的负担。在认知功能减退的患者中,日落综合征的发病率为2.4%~37%。日落综合征的激越躁动行为也是养老院痴呆病人住院的常见原因。
流行病学
关于日落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很少。已有报道,日落综合征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或其他类型痴呆病人中的总发病率为2.4%~66%。2006年AD联合会公布的资料显示,2.4%~25%的AD患者有日落综合征。尽管严重痴呆病人中日落综合征的患病率很高,但是这种综合征也会在各种不同程度认知损害的病人中发生,认知损害的严重程度是日落综合征的重要诱因。有报道称日落综合征也与季节相关,由于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下降,秋季或冬季日落综合征的发病率增高。也有研究认为痴呆事实上是日落综合征的必要因素,但不是所有的痴呆病人都有日落综合征。
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主要包括来自生理、精神和环境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感官剥夺。白天无足够的光照量或足够的感知光照的时间。
②昼夜节律紊乱。作为不同类型痴呆的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日落综合征可能是涉及正常昼夜节律和行为调节的特异性生理通路异常的表现。主要与下丘脑功能下降及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
③睡眠障碍。有证据表明睡眠颠倒、睡眠呼吸暂停、白天睡眠增加等与日落综合征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系。
④环境因素适应不良。慢性疲劳、睡眠-觉醒周期的被干扰、孤独寂寞、昼间大量的活动都会导致痴呆病人易激惹。生活环境的骤然变化、社交隔离、照料者的紧张情绪等也都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⑤体温变化。AD可以引起昼夜节律和体温每日变化周期的紊乱。
⑥药物因素。日落综合征可能与某些药物的副作用或疗效减退作用有关,如抗胆碱能药物、苯二氮卓类及其他某些安眠药和低效的抗精神药物等,该类药物反而会让已有焦虑情绪的日落综合征的老人更加烦躁不安、脱抑制和意识混乱。
⑦生理和心理因素。发热、疼痛、排尿障碍、被束缚、饥饿、情绪波动,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波动或老年人饱餐后血压骤降等,都会导致焦虑不安和意识混乱的发生。
临床表现
特征性表现是病人在下午晚些时候、傍晚或夜间出现破坏性精神行为异常。它常见于痴呆或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中,也可发生在谵妄、帕金森病和睡眠障碍的病人中。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焦虑、激越、攻击行为、踱步、徘徊或大喊大叫等,其他临床特点还包括下午和傍晚时情绪波动、有异常的命令式态度、猜疑、视幻觉和听幻觉、坐卧不安等。发生的高峰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可以在下午晚些时候、傍晚或者夜间,但是症状最严重的时间是在下午接近傍晚。
诊断与鉴别诊断
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在特定时间出现或加重的认知、情感或行为障碍可对日落综合征进行临床诊断。暂无实验室特异性指标、影像学或电生理研究的数据进行辅助诊断。
需要与谵妄进行鉴别。主要依据是两者发作和终止的时间特点。日落综合征有特定的时间,而谵妄没有,其症状在一天内可有波动。
治疗
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首选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手段有光照疗法、音乐疗法、加强关爱和照料、减少周围环境噪音、注重睡眠卫生以及遵循每日常规生活等。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药物治疗要遵循小剂量、短疗程的原则,并注意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如心电图改变等。有研究认为褪黑素可以通过调节昼夜节律对日落综合征进行治疗,但仍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