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症

由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多发脑梗死、脑萎缩等引起的慢性脑病。表现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减退、假性延髓麻痹等。脑动脉硬化症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脑卒中以及其他由于脑缺血导致的脑功能下降如认知功能减退、球麻痹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动脉硬化症的本质是脑血流量的减少,其发生基础是脑内弥漫性的动脉硬化。这种脑血流量的减少很广泛,有严重的闭塞、不同类型的动脉狭窄,也有由于动脉硬化所致的管壁僵硬,其舒缩调节下降所致的脑血流调节障碍。由于是弥漫性的,其侧枝循环代偿能力低下。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由于脑血流量下降所致的各种表现。脑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其他与之相关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口服避孕药、情绪应激、抗凝治疗等,但是高血压病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脑动脉硬化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长期吸烟、饮酒及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见。该病未引起血管并发症和脑供血障碍前可无症状。主要表现有:
①TIA或脑梗死。由于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动脉狭窄,有发生TIA或脑梗死的可能,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发生病变血管的区域有关。
②脑出血。动脉硬化有发生血管脆性增加导致血管破裂、脑出血的可能,其表现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密切相关。
③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迟缓、睡眠障碍等,病情起伏波动。
④眼底动脉硬化。可以在体观察动脉情况,脑动脉硬化时眼底动脉多数也会有动脉硬化表现,眼底镜观察可见动脉变细,反光增强,严重者呈银丝状及动静脉交叉压迹。
⑤其他慢性表现。由于既往脑梗死、脑出血或动脉硬化导致的白质脱髓鞘及萎缩遗留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如肢体偏瘫、感觉障碍、面舌瘫、球麻痹、认知功能下降等。

辅助检查

①血液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可评估患者当前的一般情况,也可发现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情况。
②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或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可发现多发腔隙性梗死、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萎缩、白质脱髓鞘等,并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疾病。
③颅内血管评估。可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可发现血管走行僵硬,多发狭窄硬化并可评估血管的代偿功能等。
④其他。如认知功能测评、睡眠质量测评、情绪量表测评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各种表现,有急性起病的如脑血管意外,也有隐袭起病的如记忆力减退、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改变,结合眼底及全身动脉硬化表现明显,常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再结合影像学如颈动脉彩超检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检测脑动脉血流状态异常,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显示多发性腔隙灶、脑萎缩,白质脱髓鞘等,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症。

临床应注意与颅内其他疾病,如肿瘤、感染、变性及情绪障碍鉴别,另外也要注意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脑部症状。

治疗

①控制危险因素。主要是控制高血压病,其他如糖尿病、血脂等。
②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轻体重,合理膳食,规律作息。
③可选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药物有稳定斑块、抗动脉硬化等作用。
④动脉狭窄明显可行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植入术等,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⑤对症治疗。患者有头痛头晕、记忆力、注意力减退等不典型症状时,可选用如吡拉西坦、维生素E钙通道拮抗药,血管扩张药,以及银杏制剂等药物对症治疗,患者有焦虑、抑郁症状可对症治疗,睡眠障碍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改善脑功能。

预后

脑动脉硬化症一般发展缓慢,预后各异。患者的预后和有无继发脑内急性脑卒中有密切关系,也和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多少有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