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疾病治疗中使用抗生素而产生副作用致黏膜表面形成有黄白色或黄绿色假膜的症状。又称伪膜性肠炎。
由于抗生素治疗后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造成结肠或小肠黏膜急性坏死、纤维素渗出,出现症状。
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较少累及小肠。肉眼可见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黏膜充血水肿坏死,表面有峰顶状或息肉状、数毫米到30毫米不等、散在、斑点状黄白色假膜,严重的可融合成片,脱落形成溃疡。假膜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楚,镜下可见纤维素、黏液、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坏死细胞碎片,典型的可见“火山口”病变、隐窝“气球样”坏死。坏死一般局限于黏膜层,其下可见肉芽组织生长,严重的可见黏膜全层坏死,累及整个肠壁,导致肠穿孔。
老年人发病前4~10天有使用抗生素史或在停用抗生素后1~2周内发病,尤其有两种以上抗生素使用史者。患者有严重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尿毒症、心衰、败血症、糖尿病以及胃肠道手术后,使用抗生素期间或使用抗生素短期内,突然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严重的可有血流动力学紊乱。
甲硝唑能减轻症状的,可通过粪便培养结合早期诊断。辅助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粪便培养可见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结肠镜检查是快速、可靠的方法。腹部平片可见肠麻痹或轻、中度扩张。还可用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检查,但钡剂灌肠一般不推荐。治疗上首先建议停用原抗菌药物,选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等敏感抗生素,以及改善肠道菌群的药物,加强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