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血管发育不良

老年人常见的肠道血管畸形的一个类型。大部分老年人血管发育不良出现在右半结肠,尤其是盲肠,主要累及静脉和毛细血管,表现为多发的、集簇出现的黏膜和黏膜下层薄壁血管病变,组织学上表现为血管壁肌层缺如或变薄,血管扩张、变形、弯曲,没有炎症、纤维化、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疾病不同进程中,分别会出现静脉扩张、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扩张、动脉扩张。是老年人急性或慢性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多见于下消化道出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不明确。较为普遍被接受的是血管发育不良是一种老年血管退行性改变。老年人肠壁肌层由于长期持续的收缩,造成供应黏膜血管如静脉、毛细血管、小动脉慢性、间断、低幅度的压迫和阻塞,继发性引起神经和激素水平变化。如局部血管压迫,血运灌注不足,继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生成因子过表达,IV型胶原缺乏等,刺激血管壁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弯曲、变形。

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可表现为少量、反复、无痛性出血,10%~15%可表现为急性大消化道出血。慢性少量出血可表现为粪便潜血阳性或缺铁性贫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黑粪,可伴有呕血;急性空肠和回肠出血主要表现为黑粪;急性结肠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体格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最常见的是与贫血相关的体征。

诊断

最主要、首选的诊断方法是内镜检查。最好在严重贫血纠正、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其典型形态学改变为小的点状单发且边缘规则、密集斑片状或网格状血管纹理,直径2~8毫米,很少超过12毫米。颜色较红,有时可见病变周围黏膜血流被病变中心的扩张血管分流,导致一圈苍白的晕环。血管发育不良合并有活动性出血或覆盖有血痂,可以确诊;没有出血征象的,则必须排除其他引起出血的病因后再考虑。因诊断阳性率低,容易诱发出血,一般不推荐对血管发育不良病灶进行活检。血管造影也是血管发育不良的诊断方法之一,可见有局部血管网或血管团,静脉早期明显显影,造影剂排空延缓,可结合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联合确诊。胶囊内镜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开辟了新天地,可定性小肠病变的大体形态学特点,定位病变部位,但要避免胶囊潴留。双气囊小肠镜具有胶囊内镜的优点,还能通过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水平定性诊断。手术探查和术中内镜检查也是诊断的方法之一。

治疗

以内镜下止血为主,可以热凝、电凝、光凝、血管夹、套扎治疗等,其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比较确切,侵入性和创伤性小、安全性较好、重复性好。内镜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消化道穿孔。血管介入治疗可在血管造影后,对局部出血部位行血管栓塞或动脉输注血管加压素,可减少外科手术治疗的需要,降低出血速度,但要尽量减少血管栓塞后肠梗死等并发症。对于严重消化道出血,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病变定位和定性已经明确的,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预后

相对较好,但病情反复。患者可能会反复就医和输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 您可以上传:图像, 音频, 视频, 文档, 电子表格, 互动, 文本, 存档, 代码,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 Drop fi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