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疾病。肺炎链球菌革兰氏染色阳性,为需要或兼性厌氧菌。菌体似矛头状,成双或成短链状排列的双球菌,无芽孢,无鞭毛,有多糖荚膜。在血琼脂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外围有绿色溶血带,在胆汁中溶解,对小鼠致病,可借此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有荚膜的肺炎球菌形成光滑型菌落,毒力强;失去荚膜后变为粗糙型菌落,毒力降低或消失。当粗糙型菌落中加入光滑型菌落的 DNA提取物时,则前者可转变成光滑型,此为肺炎链球菌转化现象,可借以研究微生物遗传学。肺炎链球菌不产生重要毒素,其致病力在于荚膜多糖体的抗吞噬作用。肺炎链球菌抵抗力不强,加热至52℃10分钟或阳光直射1小时即可杀死,对一般消毒药如石炭酸、高锰酸钾均较敏感,对干燥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痰中可生存1~2个月。
临床表现
可导致多种临床疾病。
肺炎,部分病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急,寒战、高热,体温多在39~40℃,呈稽留热,常伴头痛、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咳嗽,初为干咳,继之咳少量黏液,以后呈脓性痰、痰中带血或呈铁锈色。可因炎症波及胸膜而出现严重胸痛,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下叶病变亦可波及横膈而出现腹痛,甚至误诊为急腹症。部分病例尤其儿童可于病程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变严重广泛者,可出现缺氧引起的呼吸困难和紫绀。亦可出现中毒性休克,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及尿量减少。可有神志改变甚至昏迷。肺部体征可有呼吸音减低、支气管呼吸音和湿啰音。肺部X射线检查典型患者可见大片均匀致密阴影。
肺炎球菌脑膜炎为成人除流脑以外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在儿童的化脓性脑膜炎中居第三位。常继发于肺炎、中耳炎或颅底损伤后,部分病例无原发病灶可寻。可伴有菌血症或败血症,病情大多危重,发热、剧烈头痛、神志改变、昏迷、抽搐和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革兰氏阳性双球菌及肺炎双球菌。且发现,肺炎球菌脑膜炎患者由于脑脊液含菌量高、病原体繁殖快,渗出物中含大量纤维蛋白,易造成粘连,治疗困难,预后差,病死率高(抗生素治疗后仍达35%,显著高于流脑)。且易复发倾向及易残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败血症现临床少见,多发生在婴幼儿、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多继发于肺炎、中耳炎及其他肺炎球菌感染者,脾切除或脾功能低下者,易发生严重的肺炎球菌败血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寒战、高热及全身痛、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谵妄、昏迷等毒血症症状。可有肝脾大及皮肤淤点。还可出现感染性休克、DIC和ARDS等,并可出现脑膜炎、心内膜炎、关节炎等迁徙病灶。
诊断
突发寒战、高热伴呼吸道症状者、脑膜刺激征或严重毒血症症状,应考虑肺炎球菌感染的可能。X线胸片或脑脊液检查常有助于诊断。痰、脑脊液涂片革兰氏染色见阳性双球菌,痰、血液或脑脊液等细菌培养获肺炎球菌则可确诊。亦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CIE)、乳胶凝集或协同凝集试验检测血液、痰液或脑脊液等肺炎球菌特异性抗原,亦有助于诊断,但不如细菌学检查特异。
治疗
应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按照非脑膜炎折点,肺炎球菌对青霉素G仍较敏感,青霉素不敏感(PNSSP)约占10%,其中青霉素耐药仅占约2%,故青霉素仍是治疗肺炎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呼吸喹诺酮保持较高敏感染性。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抗菌药物选择要根据其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来选择不同的抗菌治疗方案。对原发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需同时根治,以防复发。并应进行全身支持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