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布鲁氏菌(又称布氏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不活动,无鞭毛、无芽孢,光滑型菌株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专性需氧,在严格厌氧环境中不生长。可分为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宿主包括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通过污染皮毛、土壤、水源等间接感染人、畜,引起人兽共患的布鲁氏菌病。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易变化。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个别可长达1年以上。羊布氏杆菌和猪布氏杆菌所致者大多病情较重,牛布氏杆菌所致者症状较轻。病程分急性和慢性期,牛布氏杆菌所致者急性期常不明显。急性期多数起病缓慢,急性起病者占10%~30%。主要表现发热、多汗、关节炎。常见热型有弛张热、波状热、不规则间歇热和长期低热。关节和肌肉疼痛约占90%以上,常表现为游走性大关节痛,主要累及骶髂、髋、膝、肩等大关节,疼痛较剧,一般镇痛药常不能缓解。两侧大腿部肌肉可有痉挛性疼痛。睾丸肿痛也为特征性症状之一,占男性病例的20%~40%,多为单侧睾丸肿大伴明显压痛,系睾丸炎所致,但很少造成绝育。约半数病例有肝脾肿大。肿大淋巴结常见于颈部和腋下。此外可有肋间神经痛及坐骨神经痛等。急性期偶并发心内膜炎、胸膜炎和脑膜炎等。慢性病程多超过6个月,但牛布氏杆菌所致病例亦可无明显急性期,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而误诊为神经衰弱。病人常诉疲乏、多汗、精神不佳、头痛、失眠、全身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而无异常体征。可有间歇发热。羊布氏杆菌所致病例可有固定而顽固的关节或肌肉疼痛。少数慢性患者可遗有关节病变,肌腱挛缩,使肢体活动受限。
诊断
根据流行学资料、职业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拟诊。血、骨髓、脓液等标本分离到布氏杆菌即可确诊。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80%,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血清凝集试验是筛查此病最实用的方法,急性期阳性率达80%以上,慢性期约1/3病例阳性。滴定效价在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病程中逐周测定效价有成倍升高者意义更大。接种霍乱菌苗或兔热病菌苗者,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后或既往曾感染本病者凝集效价均上升,应予注意。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反应出现较晚,但特异性较高;病程第3周效价可达1∶16以上,慢性期阳性率可达85%以上。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是Ⅳ型变态反应,起病6个月内阳性率很低,慢性期几乎100%阳性,阳性可持续数年至20年,故此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治疗
急性期宜早期足量给予抗菌药物,若疗程不足,复发率可达10%~40%。四环素类为首选药物,对急性病例和复发者均有效。为提高疗效、防止耐药,目前多主张四环素、链霉素联合应用21天为1疗程。复发病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此外复方新诺明亦有效。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慢性期治疗较困难,除抗菌治疗外,尚可配合中医中药、针灸和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