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土拉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又称土拉菌病、麻蝇热、野兔热。1911年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土拉镇的金花鼠中分离出致病菌,且常在野兔中发生,故又称土拉菌病、麻蝇热或野兔热。中国于1957年首次从黄鼠中分离出该菌。
临床表现
潜伏期3~5(1~10)天。起病急骤,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痛、食欲减退等毒血症症状,常伴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并可有皮疹。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迁延数月。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
①溃疡腺型。最多见,占发病总数的75%~85%。在吸血昆虫叮咬部位病原菌入侵处有一小溃疡,轻度疼痛,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约半数病人经1~2个月消退。亦可有淋巴结破溃流出乳白色无臭脓液,伤口可经久不愈,病变以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多见。亦有少数病例仅有上述淋巴结病变而无皮肤损害。
②胃肠型。细菌经小肠黏膜侵入。除发冷、发热外可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偶有腹膜炎。
③肺胸膜型。细菌经呼吸道侵入。临床表现为咳嗽少痰,胸骨后疼痛,咯血少见。肺部听诊可及少许干啰音。可伴肺脓肿或胸膜炎等。肺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可迁延1个月以上。严重者可伴严重毒血症、呼吸困难及感染性休克。
④伤寒型。又称中毒型。临床表现似伤寒,起病急,高热及乏力、头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大汗等毒血症症状,肝脾肿大,偶有皮疹,血培养阳性,病情重,死亡率高。
⑤眼腺及咽腺型。眼结膜及咽部可有疼痛、充血、水肿及溃疡,颈或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化脓形成溃疡。可伴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脓液培养可有土拉杆菌。
诊断
有野兔接触史或相关职业。有上述临床表现。血白细胞可以正常或升高,血沉快。确诊则有赖于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痰、脓液、血等可培养。亦可做动物接种。但最常用的是血清抗体的测定,二次抗体滴度有4倍升高者有助诊断。皮肤试验对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帮助。
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可减少复发。首选链霉素肌注,疗程7~10天。亦可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注意降温,保持溃疡面清洁,肿大的淋巴结不可挤弄,亦不可切开引流。